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啥区别?有哪些理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2:31:31
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啥区别?有哪些理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啥区别?有哪些理论?
唯物论和辩证法有啥区别?有哪些理论?
不相干的两码事 唯识宗,又称为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集大成者是玄奘大师门下高足窥基法师.在印度方面,本宗经过弥勒菩萨、无着、世亲、无性及护法、德慧、安慧等几位著名大论师的弘扬,可以说,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风就已经风靡全印度了.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从长安西行印度,历经十七年,带回六百多部佛经,其中主要是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颂》、《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等.他在回国前夕,早已扬名全印度,当时有数十个国家共同请他开讲唯识教义,召开无遮大会,高举法幢,盛况空前.大师回国后,广译经论一三三五卷,又糅合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所造的《唯识三十颂》的释论,综合各家见解,编译为《成唯识论》十卷.在译经过程中,他采取随译随讲的方式,不但将法相唯识学的义理传播开来,并培育了一批优秀门人,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四人,有“玄门四神足”之称,其中才华横溢、擅长因明、号称“百部疏主”的窥基法师,为直绍玄奘大师之法统者.唯识宗在玄奘、窥基师徒的推展下,盛极一时,但唯识之学,义理繁琐,不易被人接受,在晚唐以后,就逐渐趋于衰微.直到近代,学术界因唯识法相学富于逻辑推理与认知科学探讨的意义,故研究者增多.如太虚大师虽主张八宗兼弘,但他对法相唯识研究甚为透彻,贡献极大.另外还有杨仁山、欧阳竟无、熊十力等在家居士的推弘.近年来,研究唯识的有常觉、演培等法师.就以闽南佛学院来说,有已故的单培根教授、田光烈教授,现为唯识学专业导师的济群老法师,净意法师,戒贤法师,唯识学专业硕士毕业的上恒法师,静安法师等各位法师以及爱好唯识学的许多同学. 此宗的判教,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第一时有教.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第二时空教.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第三时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此三时教的说法,有依释迦说法年月先后来区分的,称年月次第;有依了义与不了义来区分的,称义类次第;还有兼年月次第与义类次第来区分的. 理论①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也不得入的“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 ②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五重观是:(a)遣虚存实识.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b)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c)摄末归本识.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d)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e)遣相证性识.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③因明学说.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影响: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徽四年(653)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昉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虞愚
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唯物与唯心是相对,和辩证法不搭杠。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就是唯物辩证法,它是三大基本历史辩证法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