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6:32:38
《昆仑》读后感
《昆仑》读后感
《昆仑》读后感
草木青青,远来友人,山花绽笑,明月开怀;春光过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谊,可传万载;白云悠悠,只是须臾,你我情谊,千秋如恒;草木青青,远来佳宾,心如金玉,振振有声,佳人绽笑,少年开怀,友人是谁,说与你听,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昆仑》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情节曲折,武功精彩,情感动人,并以整体上的大气恢弘,引人入胜地进人一个江湖、历史、人性、文化多方面得到广泛表现的世界.
《昆仑》大气,《昆仑》细腻,《昆仑》是理想,《昆仑》是现实,一部《昆仑》道尽了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
论科学
说《昆仑》是近年来武侠文学的革命,其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重要原因.作者第一次将科学的力量引入了传统的武侠小说当中,给出了一个梁萧能够在小小年起成为绝世高手的根据,科学构成梁萧武功和人生的智慧动力,他最大程度地得益于其数学造诣,融合东、西方两大数学传统的智慧.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的先进生产力性质在书中得到高度重视,体现了科学主义对武侠文体的动力作用.这也构成了对传统武侠的重大发扬.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每一次文明程度的提升,都源于巨大的科技进步: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人类区别与动物,正式成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命,原始社会产生;铜器的发明与使用,耕种的发明,更使人类的文明跨进了一大步,可以更好的与自然对抗,争取生存条件,同时也改变了整体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满足和温饱之后出了阶级,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铁器的发明指引人类步入封建社会;伴随着人类在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等科学上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科学转换成技术,技术转化成发明,发明就能够直接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甚至拓展生存的空间(船的发明,使人类征服了江河湖海;汽车火车的发明使人类覆盖了陆地;飞机的发明使人类飞翔不再是梦想;而航天飞机的发明却已经能将人直接带入太空,去探索星球外的世界).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带来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近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引领出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人类社会从此到达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的文明高度.
所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直接根源于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向着更高等级的文明迈进.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如何看待书籍的问题,这也是作者提出了鲜明观点的一个问题.天机宫成立的使命就是守护前人珍贵书籍,为了这个使命几百年了,天机宫人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甚至生命,然则在最后所有努力都将面临被元人付之一炬的时候,通过天机宫人的“书亡人亡”与梁萧“人在书在,人不亡,则书不亡”的对比,体现出了作者鲜明的态度:“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世间书籍,都是人写出来的.何况,若无善学善解之人,纵有亿万书卷,也与废纸无异.书不在了又如何?天机宫不在了又如何?但使人还活着,天机宫的智慧便不会失传.”书籍固然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前人对科学、文化等等方面认知的浓缩,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但是书籍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被后人保存,而在于记录其中的知识被后人继承和发扬.
明白了书籍存在的意义,又引出了“学”与“用”的问题,书籍记载的毕竟是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智慧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浓缩,所以后人要通过书本继承前人的智慧,必须克服两个问题:其一,前人实践得来得智慧尤其当时特殊的条件与环境,而后人学习时其条件和环境都已改变,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现在的条件来检验以前的知识,对的继承错的扬弃.其二,明白了前人的知识,只算做纸上谈兵,只是继承的一半,只有学会在现实中如何使用,才是完整的继承,也才真正的具有实际意义,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深奥的知识,实现发扬.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
论战争
读过《昆仑》,不能不提的就是其中对战争的描写,可以说战争是《昆仑》的一条主线,《昆仑》由战争引出,又结束于战争.主人公梁萧因为第一次襄阳战宋人胜利而元人败北,引来元人绝顶高手前来报复,致使父死母散,从而踏上漫漫流浪之路,而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大幕.又因第二次襄阳之战,梁萧立下攻陷襄阳的赫赫战功、声明鹊起之后,却因目睹元人生灵涂炭的反人道行为之后,毅然反出元军大营,从而将整个故事推向顶峰.最后又在天机宫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为全书话上圆满的句号.以这几个大的战争为主线,故事中还涉及很多小的战争如精绝人与元人的战争,元人与宋人义军的战争,可以说每一次主人公性格上的改变都与战争有关,主人公在战争中成熟,却也引发出了对战争彻底的迷茫.作者希望通过故事重新对战争进行反思,从而表达抵制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
“敢问天地之间,为何会有战争?”
“但凡人有善恶之心,无餍之欲,便不免战争.自古征战,不外有道伐无道,无道伐有道.所谓有道无道,那便是善恶之心;两国交锋,斗来斗去,始终不离攻城略地,夺人子女,便如始皇帝,汉武帝,乃至近代成吉思汗个个征讨不休,永无餍足,这便是无餍之欲.”
作者透过梁萧与九如和尚的对答,道出了对战争的理解与思考.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句“无餍之欲”.
人世间无处不充满欲望,无时不充满欲望,人们就埋身于各色各样的欲望之中.一种欲望联系着其他的欲望,也制约着其他的欲望,共同结成欲望的罗网,欲望的城墙,将人生将生活将人世间这种千辛万苦的一辈子紧紧束缚起来,圈禁起来,让人无法挣脱.所以人就是欲望的动物,每个人都是无尽欲望的集合体,一个欲望满足了,立刻又会有下一个欲望,而当无穷的欲望混扎在一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冲突,而当冲突积累并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会爆发战争.曾记得有位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但是当两个绝对正确的观点碰撞在一起,往往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悲剧.人与人如是,民族与民族如是,国家和国家亦如是.元人说:你们的国家强大了,就来打我们,把我们赶到环境十分险恶的地方艰难度日,如今我们强大了我们只希望得到更肥沃的土地,更好的生活,不应该吗;宋人说:元人来占我们的土地,夺我们的子女,毁我们的家园,所以我们要奋起反抗.战争打起,生灵涂炭,谁错了?
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人类的欲望无尽,所以战争不断,无数的文明、国家、民族、生命都湮没在战争的长河中,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等等一个个曾经辉煌无比、鼎盛一时的文明最终都被战火烧作历史长河中的尘埃.文明被摧毁、生命被践踏,似乎就是战争最大的作用.当权利和力量集结在少数人的手中,当国家机器沦为他们私人的暴力工具时,当他们要求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时,无尽的战争也就成了必然.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可能亦如是.而所谓的“和平”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战争的附属品而已,打累了,人死多了,目的达到了,就需要休息一下,准备下一次的战争,于是短暂的和平来临了.而和平的时间却无人可以保证,因其随时都有可能湮没在下一次的战火当中.所以和平从来都不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主旋律.
有时,战争有其有益的一面,通过战争可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腐朽、落后的一些问题,像用手术刀割掉病体中的毒瘤一样,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得益与战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战争有害的一面究竟有多大:文明毁灭,国家灭亡,生灵涂炭.战争永远是所有弱小群体的噩梦和地狱,他们无力反抗也无法逃避,等待他们只有无尽黑暗的命运.当生命不再尊重生命,当生命不再维护生命,当生命开始践踏生命,那么未来迎接所有生命的或许就是集体的毁灭.
一战、二战两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用千万人的性命和鲜血向后人警世了:战争是滔天的罪恶,战争是万恶的源泉(不论你是否必须为正义而战,战争都是一种犯罪!——赫伯特•胡佛),所有妄图发动战争的人都应该被处以最严厉的惩罚.真的希望人类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少一些纷争,让每个生命的尊严都得到尊重,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愿战争再也不要降临到这片美丽的大地.虽然,这只是一个梦想,但是只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也许有一天梦想真的可以变成现实.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浩养)
Ps:又到9.18了想起在二战中死去的千万英灵无比唏嘘,战争罪恶滔天,发起战争的日本帝国主义更是犯下了滔天的罪额.战争要用战争止,血债要用血来偿.日本是个拥有无餍之欲的民族,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恶,给中国代来无比的灾难,罄竹难书.400万中国军队和3000万平民的死伤,这是何等令人震惊的一个数字.然,日本至今不道歉还屡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舍,无视中国人民的情感,而且通过教科书、钓鱼岛、东海油田等项目屡屡向中国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国家的尊严必须得到维护,人民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次等卑劣的民族政府必须为其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血债血偿,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
大自然有大自然自身的法则.由大草原的畜生到人类的世界,由始至终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你可以说仁义道德,可以美化侵略的行为,但说到底仍是强者淘汰弱者的残酷游戏.强权就是一切,每个人都可以大道理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完美的辩解,看你采取什么立场和角度.别人听或不听并不重要,全视你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护自己的立场.
八年抗战用血的事实,向中国人民证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想要在将来可以是国家的尊严得到维护,人民的安全得到保障,不再重蹈过去的覆辙,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崛起的中国.
崛起的中国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自己的脊梁.一个世界强国的标志,是政治清明、经济昌盛、科技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如果说政治是头脑、经济是双腿、科技是耳目、文化是躯体,那么,军事就是脊梁.头脑再清明、经济再昌盛、科技再发达、文化再繁荣,军事力量不够强大,中国在世界上也永远挺不起自己的胸膛!中国要想崛起,必须在这五个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不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瘸腿.如果我们只考虑经济及其他方面利益,而忽视军事,就会成为一只任人宰割的“大白猪”——你越胖,被人吃掉的可能性也越大.大宋朝经济、文化灿烂一时,却轻易为元所灭,就是这个道理
论宗教
《昆仑》中,作者透过和尚九如的口,通过对佛家教义的思考,给出了宗教存在发展最本源的意义所在.
书中九如和尚一身高绝的武功,表面行事却荒诞不经,更不遵守清规戒律,实际上却是真正理解了“佛”之真意的有道高僧,件件事印证佛的智慧,句句话显露佛的禅机,作者透过他的口,对佛家教义进行了思索,并延伸为对宗教存在意义的思索.
“禅门要旨,就是超越佛祖,为我独尊.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之时,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指天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禅宗大师纷纷效法此举,不信前人,不信今人,只信服自身,认识了本心也就成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祖.这就叫‘见性成佛’”.
佛的本质就是一颗佛心.修佛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那颗恒久至上的佛心.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无忧无虑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实要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也就是明心见性.
佛家所求只是一颗佛心,并非身着袈裟的外相,所谓“见性是佛”,指的就是心中的那一点“佛性”,人人心中皆有佛的影子,只是有的彰显于外,有的隐藏于内.如果每个人都能拨云见日找到失去的佛心,也就人人都成了佛.只要有了佛心,你爱做什么做什么.
禅道讲究不拘成法,既便是西天佛祖的道理也是过了时的东西,不足法取,超越佛祖才算本事.所以世人烧香拜佛,吃斋念经,往往只是得其形式,而失了佛家本义.
九如和尚游戏人间笑红尘,才是真正得悟大道,也正是这样的胸襟,这样的见地,才成就了他一身出神入化的修为.文章结尾处劝花生佛的一段:“世事便是如此,你要看时,终生百态,光怪陆离,引人哭,引人笑.你不要看时,哪有什么芸芸众生,哪有什么大千世界,不过荡荡虚空而已,或许,连虚空也没有了.”更是以生花的妙笔形象的描绘了佛的真谛.一切皆空,立地成佛,“佛”正是“觉者”的意思.花生悟了,花生成了佛,所以花生走的洒脱,走的没有牵挂.
道家也是一样,道家追求的是“白日飞升”的成仙之道,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对身的修炼来得证大道.佛家强调的是通过对心的体悟,做到“顿悟”从而超脱生死.其实身心合一,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异.
大道至简,任何道理到了顶尖处都会殊途同归,宗教亦如是.所有宗教(不包括邪 教)都是教人注重对自身的修养与探索,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升华,达致与自然宇宙的和谐.
所以九如和尚有如此一语:“佛法为修身之法,绝非济世之道,是以统统都是放屁罢了!与其探索什么道理,莫如率性而为”,道破天机!
论情
情之一物最难言,可以说丰富的感情以及为感情不计代价的付出,才是人类凌驾与其他动物的根本体现.亲情、爱情、友情、仇恨、愤怒、嫉妒等等,无论正面的感情也好,还是负面的感情也好,都是人类一种宝贵的财富,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情,人类的生命才变的丰富多彩.
感情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难以描述的.《昆仑》好看,因为它有情,《昆仑》中每一个高潮的产生因情而生,尤其是当主要人物死亡的时候,这种情被渲染到高峰,感人肺腑.
阿雪之死——真爱
阿雪为什么会死,因为她深爱梁萧,知道梁萧有难,所以一人一骑只身来救,哪怕面对千军万马永不言退,所以她死了.但是她死的轰烈、死的灿烂,因为她是为心爱之人而死,生命中再无遗憾.
阿雪用她纯真的心灵,领悟了爱的真谛.“阿雪死了本也不打紧的,可……却放不下心.你……你总不知怜惜自己,阿雪不在啦,谁会担心你呢……”,“人都说哥哥厉害,其实……只有阿雪明白,哥哥就像一团火,会烧着别人……也……也会烧着自己……”,“哥哥像一团火……而……阿雪么……就像一只扑火的小蛾子……”,“喜欢……哥哥……好……喜……欢……”.
阿雪清醒的知道梁萧并不爱她,对她只有怜惜,但她依然爱的无怨无悔.飞蛾扑火,明知道下场是化成灰烬,却依然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这就是真爱.
真正的爱情,是能忘掉了一切绝对的投入,疯狂去爱,疯狂去恨,像暴风雨般来临,令人寝食难安,食不知味,听不到旁人说的话.阿雪做到了.
真正的爱情,是该包括牺牲、体谅和了解的.阿雪也做到了.
爱情的力量大起来,可以使人放弃一切.若说不肯放弃,或许那是没有爱情,或爱的不够深的缘故.爱情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要是有道理可言,也不叫爱情了.阿雪不想死,但她还是为了心爱的人放弃了自己生的可能.阿雪用生命来爱一个人,她用自己的死把人类这种最美好的感情烘托到了极点,死而无憾.
萧千绝之死——真情
先来看萧千绝这个人,身为元人绝顶高手,于第一次襄阳一战后,一人一虎在百丈坪击杀无数中原武林高手后全身而退,其后杀梁萧之爹,掠梁萧之母,使其沦为流浪儿.是恶是善,是正是邪,是好是坏?
所有的宋人都恨他,因为他杀了很多宋人;但他却是所有元人崇拜的偶像,他是元人的神.我们该如何平叛?
梁萧恨他,不杀他不分为人,因为他使其父亡、母散.他该是冷血无情的,但他真的是吗?
没有人是完美的,而是集优点和缺点于一身,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地去批评,只挑缺点去说,当然可以把对方批评的一文不值,体无完肤.但这却完全无助于真相.人是恨复杂的,评量一人,便像看一幅画,近观远望各有不同,若只凑近至寸许的距离去挑破绽,怎知道画的是什么?
所以抛开国仇家恨,民族矛盾,在来评价萧千绝,仅余四字——至情至性!
萧千绝不该死,武功绝世、元人眼中神一样的人物怎么会死呢.但是他确实死了,只为救两个连正式徒弟都算不上、平时呼来喝去当小厮一般使唤的记名弟子,并在临终为中条五宝正名,实现他们毕生的心愿.其言道:“谁说你是屁都不如的狗东西”,“你们既是老夫记名弟子,我救你们也是理所应当”,“用我这条老命,换取你们两条小命,老夫也不后悔”.这不是至情是什么!
反看他自幼孤苦,并无一个亲人,后来收了徒弟,满腔柔情,尽落在三个爱徒之上,但其中伯颜热衷功名,不为他所喜,萧冷、萧玉翎最为得他欢心,哪知一日间竟双双陨命,令其心如死灰,一腔亲情竟无人寄托.其后中条五宝也就成了他最亲之人,所以救他们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亲情至上,在萧千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萧千绝不该死,若不是欲助花晓霜、花生二人脱身,以报其二人救命之恩,何至于只身带领中条五宝六人对抗元军千军万马.再看其为报其二人救命之恩,暗中保护二人三年不改,一听二人有难立刻相救,临死前还要确认二人是否真的脱险.这不是至性是什么!
最后与梁萧一笑泯恩仇为其恩怨纠缠,至情至性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所谓人情,有情才成人,萧千绝外冷内热,真情真性,生能尽欢,死能无撼,尚有何求?
欧龙子之死——真意
欧龙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在铸剑技艺上的不断超越.生平铸出六把神剑,却是铸一把,毁一把,只留下最好的,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正是推动他不断进步的动力,他执着,所以他可敬.
欧龙子不是普通的技师,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赋予了铸剑技艺更深层次的含义:神剑有灵,神剑则主;剑乃凶器,非有德者不能驭之,所以欧龙子每铸一把神剑必有德才兼备德守剑之人,以至神剑不会沦为屠戮人间的凶器.正是这等见识和胸怀成就了他绝世的技艺.
欧龙子一生都希望铸出一般旷古绝今远超前剑的绝世宝剑,但是却一直没有动手,一直在寻找他心目中合格的守剑之人,直到满意之人出现.此等对原则的坚守可佩可敬.铸造“天罚”神剑之时,为令神剑成型,以身殉剑,体现出为实现理想义无反顾之高尚情操.剑名“天罚”,则体现出这个伟大的铸剑师希望守剑之人凭借此剑可以替天行道、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保护弱者的伟大情怀.
欧龙子的死是求仁得仁,正面宣扬了人性中光辉得一面.
明归之死——真义
明归雄才大略、心计深沉,十年谋划,妄图掌权天机宫,功败垂成之后,翻出天机宫,投靠元人,妄图借元人之力,东山再起,获得天机宫的大权.所以在最后天机宫一战中,他出谋划策,不遗余力.但是眼看功成名就之时,元人放火烧书,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错了,自己真正追求的并不是权利富贵,而是自孩提时代起就被父辈灌输的责任:“书在人在,书亡人亡.故而不管花家还是明家,但使活着一天,便要誓死守好这些书……”.所以他用他的生命为自己的错误赎罪.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人并不懂得珍惜其眼前所拥有的东西,直至当他失去拥有的一切,方惊觉曾拥有过的是多么珍贵.得而复失固令人难受,但失而复得却令人格外惊喜.而最精彩处是你重新得到得再不是以前得东西,因为你会以全新的态度去珍惜何看待它,纵然是以前视为平常不过的事物,也有了崭新的意义.
明归的死饱含深意,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论和谐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韩云波在《昆仑》后记中这样写到:和平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凤歌是这中间最深刻和突出的表现者.风歌让梁萧在立下攻陷襄阳的赫赫战功之后,在目睹生灵涂炭的反人道行为之后,毅然反出元军大营.凤歌还写了云殊“反元扶宋”狭隘民族主义作为对比.梁萧的行为本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是对人民群众存在状态的群体力量作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思考,这是先进的文化.和平主义的主题,和金庸的武侠民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进步.
和平是美好的,和平是可贵的.但我认为和平并不是最好的状态,也不会是最终的状态.和平仅仅是人类状态的一种表现,而和谐才是大自然最终极的法则,是大自然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规律.
“和平”与“和谐”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
“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基本上只使用于人类社会.
“和谐”——配合得适当.
由此可见,“和谐”适用的范围更广,含义更深,境界更高.
书中作者单独用一章的篇幅来论述和谐之道:
“他发觉不论题目如何颠倒错乱,但要得出结果,所用算法都须简捷优美,仿佛行云流水一般和谐自然;不论他怎样抗拒天地,算到最后,算法总不免归于和谐.怔忡良久,一个念头从他心头闪过,令他甚是惊惧:算学取法于天地,也归于天地;算学之和谐,就是天地之和谐;天地法则虽能一变再变,但其中的和谐却是恒久不移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行无知无觉,溶溶泄泄,和谐自然,何论什么善恶?你梁萧不过一介微残之躯,立身于天地之间,与微尘无异,所谓半生坎坷,不过是天地运行之一瞬,你自以为苍天弄人,也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
“只觉即便这死气沉沉的阴森老林,也突然有了无穷意趣.他甚至听见了蝙蝠捕猎时的叫声,毒蛇交尾时的异响;他明白看到,繁茂的树枝间到处是败叶枯枝,隐现颓机;而枯死的老木正在长出细小的嫩芽,蕴藉生意.就在此时此地,生与死,盛与衰,循环不绝,处处透着无上和谐.”
梁萧领略了和谐之道,所以可以一剑横天,无敌天下.然则人力有时而穷,面对千万元军,终究无法力挽狂澜,这就是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