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世称《昭明文选》,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0:55:11
[甲]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世称《昭明文选》,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甲]直到梁代萧统编《文

[甲]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世称《昭明文选》,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
[甲]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世称《昭明文选》,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停止.
[乙]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妍媸毕露〕美丽和丑陋全部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1.萧统把文学定义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个定义指出历史和文学有什么区别?由此可见,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还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2.为什么说"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甲]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选编,世称《昭明文选》,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金屋:给所宠爱的女人居住的华丽房子.
骊: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建有供玄宗游乐的华清宫,内有华清池温泉.
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又称剑门关.
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杨贵妃缢死此处.
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的号.
小玉:系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此处借指随侍杨贵妃的仙女.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实的.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6 1)出发点是指文学与史实的区别
2)区别在于,文学应该有想象与虚构,同时要有文采,而历史是秉笔直书,不虚夸,不溢美。
3)小说除了将就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构与想象,讲究文采外,还可注意情节的曲折与完整,这种人物形象地塑造,这是小说的灵魂和核心。
7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开头就指出:“小说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全部展开

6 1)出发点是指文学与史实的区别
2)区别在于,文学应该有想象与虚构,同时要有文采,而历史是秉笔直书,不虚夸,不溢美。
3)小说除了将就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构与想象,讲究文采外,还可注意情节的曲折与完整,这种人物形象地塑造,这是小说的灵魂和核心。
7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开头就指出:“小说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直到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史传文学虽然不是小说的源头,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三国》、《水浒》等都和历史结合都比较紧密,所以说\"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