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形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15:28:52
齐威王形象齐威王形象齐威王形象齐威王(前378~前320)早在古齐国时,田氏夺取11个姜氏的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齐威王、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招贤纳士,将国家治理的很强盛,列战国“七雄”之

齐威王形象
齐威王形象

齐威王形象
齐威王(前378~前320)早在古齐国时,田氏夺取11个姜氏的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齐威王、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招贤纳士,将国家治理的很强盛,列战国“七雄”之首.
齐威王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
  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首先从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城大夫是好官.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资治通鉴》)
  齐威王治吏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齐威王
.
  1、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难以正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齐威王即位之初,正是因为他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才敢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废,国人不治.还是这个齐威王,当他幡然醒悟,励精图治,“一鸣惊人”的时候,欺骗造假没有市场了,所以人们也就“莫敢饰非,务尽其情”了.上行下效,上有所求,下有所好,古今如此.比如,哪一个执政者喜欢受人吹捧,其来自下面的多是阿谀奉承;哪一个执政者喜欢好大喜功,其下必然大造“形象工程”;哪一个执政者不讲实事求是,下面必然会刮造假浮夸之风.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上面刮什么风,下面就会下什么雨.官德影响着政风,政风影响着民风.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决定着国家政风民风的好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官德建设,重用那些官德高尚、清正廉洁、任劳任怨、干事创业的干部.让每一位干部都成为下属垂范的表率,群众学习的榜样.
  2、偏信则暗,兼听则明.齐威王真是一位知错就改、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从他治吏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当时他只是听了左右大臣的汇报就下结论的话,其结果会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此,后果就不堪设想,他的治吏改革不但达不到扶正压邪、扬善除恶的目的,反而会助纣为虐,官场不正之风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会愈演愈烈,改革就会失败.官,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决策和指挥者,如果一旦出现决策指挥错误,受害的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古人都明白:“国之所以乱者,废事情而任非誉也.”(《管子·明法解》)何况今人呢,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不偏信,多兼听,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决策,指挥才会尽量避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