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段古语,"横渠先生说:."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21:24:26
解释一段古语,"横渠先生说:."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
解释一段古语,"横渠先生说:."
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解释一段古语,"横渠先生说:."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
宽容与大心大志
“大心”是宽容原理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宽容致天道,也可以说成是以大心致天道.荀子说:“君子大心则天而道”(《荀子·不苟篇》)什么是“大心”呢?“大心”是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与天地相似之心.老子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心也就是以天地为楷模的宽容之心.《中庸》说:“唯天地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生生化育之恩,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此种心境便是参赞天地之心.何谓以天地为本之心呢?天地生人赋以人性,也必求人能尽性生活.不违天道地道,学习天地博大博爱精神,以仁爱之心待人,此种心境便是以天地为本之心.《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德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礼记·礼运篇》)何谓与天地相似之心呢?《易经》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知周万物、道济天下和博爱众生之心便是与天地相似之心.因此,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和与天地相似之心都是大心的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宽容博爱天下众生.大心也可谓宽容博爱之心.亦即良心的扩大和发展.
大心之所以重要,因为世人常被见闻所局限,不能容忍依其见闻难以理解的思想观点和事物现象.求得大心才能摆脱见闻之狭隘,从而宽容非其见闻所容之事.大心与宽容异常思想的关系在张载《正蒙》中讲得比较清楚.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篇》)被见闻所梏和局限住以后,会导致狂妄自大和不宽容.依从德性体容天下事物,摆脱闻见之狭,这是实现宽容的重要方法.每个人的见闻之知都是有限的.对于自己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点和良心表现应当根据德性的大心来体知和宽容.以德性所知弥补见闻所知的道理在《正蒙》中还未讲透.区别德性所知和见闻所知,有助于提示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克服那种认为只有我之所知为真理的绝对主义观点和良心表现方式,这是新仁学的宽容主义理论所应致力于深入阐明的问题.
立大心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志于道可谓志于人道天道.据于德是据于德性所悟所知.依于仁是依于仁爱博爱之心.立大心树大志是为了维护人格尊严和兼爱天下.立大心要求既不以己心强制他人之心,也不以己心屈从他人之心.树大志要求既不以己志夺取他人之志,也不以己志卑顺他人之志.立大心树大志应当尊重人的心志自由和精神权利.压制人的思想言论自由是对人的人格精神权利的严重侵害.心志不可欺,人格不可侮,这是儒家恕道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认识和主张.大心大志的主张表现出人格独立的高贵精神和容分恕异的宏大气魄.孔子说过:三军可以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利不能动的独立人格精神.人生在世心志最为珍贵.心志自由应当是上下与天地同流和塞乎天地之间.大心大志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心志自由和精神权利.心志不羁是人格尊严的重要表现.建立人格尊严,须先保持心志自由,不卑不亢,平等待人,容分恕异.
立大心树大志可以成为与天地同大同德的“大人”.《易经》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天奉其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神乎!”(《易经·文言传》)由此,大心大志亦可以说是大人之心和大人之志.大人之心也是天地之心.此心具体说来就是“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朱子《仁说》)以盎然生物之心和温然爱人之心待人接物,自会生长出宽容忠恕的精神和恢宏阔大的品质.
大人是能够体物察情和宽容恕人之人.要成为大人须“先立其大者”.何谓“先立其大者”呢?就是先确认良心思想自由是天赋权利.思与不思以及如何思想全由自己决定,别人不能也无法强迫自己去思考,或不思考,或相信某种观念,或放弃某种观念.明确和充分地认识和认同良心思想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这一道理,即为“先立其大者”.孟子在论述心志自由的特性时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明确认可心之官则思的道理,维护良心思想的自由,完成廓然宽宏的人格,这就是大人心志的具体要求.良心思想自由是天之所与,天之所赋.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对异议抱以宽容的态度和维护异议者的天赋自由权利.
立大心树大志需要站在构建容分恕异的宪政框架的设计者立场上坚持维护忠诚的反对派的权利.忠诚的反对派观念是传统儒家思想中一个值得继承和发展的观念.忠诚的反对派是基于对基本立国原则(良心的平等自由原则、法治原则、正义仁爱原则等)的忠诚而形成的反对当政者政策的人.经典儒家大师都是当时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受到当政者的歧视和迫害.然而,在儒家的忠诚的反对派思想的推动下中国古代官制中专门设有“谏官”一职,专挑当政者的毛病.如果将中国古代谏官制同现代民主国家中的反对党制度相结合,则会形成符合现代宪政精神的忠诚的反对派理论和制度,在这方面,儒家的宽容思想可以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理路.只有建立容忍反对派的宪政制度,才能做到“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