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小序文章莫盛於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1:57:25
《四库全书总目》小序文章莫盛於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
《四库全书总目》小序
文章莫盛於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两代,均好为议论,所撰尤繁.虽宋人务求深解,多穿凿之词;明人喜作高谈,多虚憍之论.然汰除糟粕,采撷菁英,每足以考证旧闻,触发新意.《隋志》附总集之内,《唐书》以下则并于集部之末,别立此门.岂非以其讨论暇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亦有裨于文章欤?
《四库全书总目》小序文章莫盛於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水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人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