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0:36:42
辛弃疾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破阵子最后为什么感叹可怜白发生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宫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 , 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 迫害.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 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 怀的 岁月.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 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世说新语•汰侈》载:王恺有一头爱牛,名“八百里交”.后人即用“八百里”指牛.“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总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战歌.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一起分那些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响雄壮的战歌,以鼓舞斗志.我们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它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词人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 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
下片紧承上片的词薏来抒写,把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象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 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便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目前.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