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破阵子是如何体现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7:29:36
浅谈破阵子是如何体现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思想
浅谈破阵子是如何体现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思想
浅谈破阵子是如何体现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思想
《破阵子》是辛弃疾壮词的代表作,是他借梦中之境,述心中之情.表达了自己欲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但,不被当权者重用,空有一腔报国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诗是辛弃疾写于1188年,20多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收复国家失地,穷其毕生精力;可是,到中年却屡屡受挫,蒙受谗言,一直不被重用,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壮志,难酬!无奈,只能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诉诸于笔端. 在内容上,这首词虽不曾用一字一词来写壮志难酬,但却无处不体现着这种思想.起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情景交融,通过一系列富有特征的动作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悲壮深沉的画面:壮志未酬的作者满怀忧国之心,在于友人长谈离去之后,只能借酒消愁,他拨亮灯芯,拔出宝剑,用朦胧的醉眼的端详着自己的宝剑.睡梦中,好想回到了当年战斗的情形,嘹亮的号角吹遍了军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得志的壮士形象,可以让我们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诗人的潜台词,想象出当时的环境.起笔一句“醉里挑灯看剑”,一个“醉”字写出了诗人空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实现的愁苦,.而在各代的诗词中,“酒”与“愁”往往有着有着不解之缘,以至于有了“举酒消愁愁更愁”的诗句.在这里,一个“醉”字,说明作者喝酒之多,更能突出作者壮志不能实现的愁苦之深.“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是夜景,作者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久久无法入睡,于是只能独自喝酒.醉后,又在“挑灯看剑”,“看剑”二字,我觉得意境尤其深沉,它让我们想象到寒光闪闪的宝剑,透射出一种壮烈的气氛,从中也能够看出作者渴望疆场杀敌,而且“看剑”含蓄的表现了作者内心奔腾的激情,一位壮志未酬的壮士,看着自己的宝剑,心中难免激情澎湃,想要杀敌报国,以酬壮志,但一个“看”字却又道出了作者的无奈,自己的宝剑只能“看”,却无用武之地,不能用于战场杀敌,报效国家,体现出了作者的难酬壮志的无奈和痛惜,深刻的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交代了作者愁苦的原因:壮志不能酬,带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作者凝视着宝剑,神思驰骋,好不容易进入梦乡,恍惚来到了日夜梦寐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梦回吹角连营”.在这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梦回”是由实写向虚写的过度.作者梦回当年,一个军营接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吹角连营”四个字洋溢着浓厚的军事生活的气息,“吹角”写军中号声,渲染出军营中雄壮的气氛,“连营”则在号角声下,渲染出军营的浩壮连绵,气势宏大,这体现出作者对军营生活的向往、热爱和留恋,从中也能折射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愿望.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发生在“梦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实现.一个“梦回”写出了作者疆场杀敌、收复失地、保卫国家的愿望只能是在梦里,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想要实现自己的“壮志”是那么的困难,同时又是那样么的渴望,以至于在梦中都想实现,而却又只能在梦中实现.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惋惜、遗憾,壮志,难酬!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在广袤的土地上,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食将军分给的烤牛肉,此诗鼓瑟齐鸣,军中奏起令人振奋的战斗乐曲“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气氛,部队给养充足,官兵同甘共苦,战歌响起,鼓舞着士兵的斗志,让我们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飘扬,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整齐,一个个雄姿英发,这是何等的壮观、雄伟!“沙场秋点兵”让我们感觉到这只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季,正当马肥壮的时候,也正是用来疆场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队伍,准备出征.仅仅五个字就栩栩如生的写出了军营雄壮威武的阵容.这里作者描绘的画面不仅没了沙场征战之苦,反而然我们感觉到“沙场生活”的热烈可爱,大气磅礴,把枯燥的沙场生活看的如此有乐趣,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战斗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保卫国家的迫切愿望. 下片紧紧地承接上篇,把“壮志”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的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前一句写了战马飞奔的镜头,突出了将士们的勇猛,我认为作者也是在这以他人喻自己,以他人之形象喻自己的形象,战场之上,勇猛杀敌,永不畏惧、永不退缩.后一句,以霹雳之声喻弓弦之声,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作者用“飞”马、“惊”弦都给人以非常鲜明的动感,一幅千军万马奔腾厮杀的激烈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惊心动魄,大有横扫千军的气势.从这可以体现出作者壮志的坚定,战斗在激烈,也毫不畏惧,也要疆场杀敌,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必胜的信心,对保卫国家、收复失地必胜的信心.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名声.到此,可以说是整首诗感情的顶峰,作者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就好像真的收复了中原一样,使得国家又恢复了统一的局面,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心. 结句“可怜白发生”又转向实写,此句是整首诗的一个大转折,也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述尽作者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从这一句中,我们能够读出两重意思,其一,作者虽然在梦境中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但那终究是在梦境中、幻想中,当其从梦境中醒来时,却只能是空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叹自己的理想只能在梦境中实现,为自己壮志难酬感到无尽的心痛和无奈;其二,作者此时年过半百,感叹自己两鬓以白,年事已高,对于自己的理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无从实现了.抒发了作者报国有心,却已无力请缨的遗憾和惋惜.此句使整首诗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更加的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辛酸. 从结构上看,这首词采用了“实——虚——实”的结构,结构奇特,作者实写了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重用,想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直到最后年事已高,再也无力请缨的悲愤和遗憾;虚写了自己疆场杀敌、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一整祖国河山的慷慨激昂和坚定信心.梦境雄壮,现实悲凉,梦境中高亢激昂,现实中惋惜痛心,梦境中的“壮志”,现实生活中却“难酬”,如此一实一虚,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充分表现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惋惜. 全词壮烈悲凉,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里驰骋疆场,而在现实中,只落得个“白发生”的可悲下场.二十多载的戎马生涯,毕生救国的壮志豪情在当时统治腐败、官僚无能、畏惧怕事的南宋年代注定的不到重用,似乎也注定了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