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几篇读后感、字数在800左右,不要太深奥啦.3Q3Q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16:48:19
求 几篇读后感、字数在800左右,不要太深奥啦.3Q3Q
求 几篇读后感、
字数在800左右,不要太深奥啦.3Q3Q
求 几篇读后感、字数在800左右,不要太深奥啦.3Q3Q
额,都是自己写的,应该不算深奥吧,你要觉得深奥了,可以用自己的话改写,大概都是1000字左右,第二篇是968个字.纯手打版本,其他人请勿复制粘贴
1. 千秋文章太史公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最先看的自然是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知他“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并能“20岁而漫游江淮”,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司马迁是令人佩服的,无怪乎他的《史记》能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然他后来遭逢巨变,受宫刑之辱,却能忍辱负重,发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语,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司马迁在书中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审视社会的历史基础,从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治史的精神.
综观《史记》,司马迁有着通变的历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不能断层的,要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历史的兴衰变化.难得的是,他也非常重视经济的作用,把经济放到很高的位置,如《货殖列传》和《平淮书》,他写道:“刺绣文不如倚门市,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眼光独到,见解犀利.
此外,《史记》中还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司马迁不隐恶,不虚美,真正做到了“实录历史”.我觉得,一个人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面对现实,批判现实.在汉代的皇帝中,司马迁最欣赏的就是汉文帝刘桓.但是即使是对这位最欣赏的皇帝,司马迁也挑出了诸多的毛病,如他在文中就批判汉文帝小家子气,以及宠幸邓通等不好行为.同时,司马迁也不吝于歌颂理想的道德人际关系.他在《五帝本纪》里面就表明,作为皇帝,执政一定要做到执政为民、立身为公,这对今天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伍子胥列传》里面,他又表达了一股强烈的要求君臣平等的思想,这或许与他成为“天子一怒”下的牺牲品有关.他感慨“士为知士者用”,肯定人应该有诚信和狭义的心肠.而在精彩的《项羽本纪》中,他又让我看到了一出英雄的悲剧,和一个悲剧的英雄.《魏其武安侯列传》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势”非常重要,要审时度势,做出最理性的判断.灌夫最大的优点是敢冲敢杀,十分英勇,最大的缺点是法制观念不够强,为人太过刚直,并且嗜酒,爱耍酒疯.田蚡虽然持重,不贪,但为人太过阴险,就是一个“笑面虎”.田汾和灌婴因为“杯酒结怨,陷彼两贤”,由生活问题直接导致了政治斗争,这是非常可悲的.
读《史记》,不能不被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所感染,从军事家李广、蒙恬、孙武到外交家苏秦、张义;从政治家李斯、武安、魏其到学者孔子、老子、庄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构成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人物画廊.那些历史事迹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法则使我受益匪浅.无怪乎郭沫若要说:“千秋文章太史公!”
2.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读《我21岁那年 》有感
《我21岁那年》,朴实的扉页上,史铁生温暖的笑靥依旧.这个平白如话的题目,如同一位很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阳光充实的午后,拉你静静回忆生命中难忘的故事.我不禁假设,如果是我呢,我21岁那年,会在哪里,做些什么?身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朋友?是碌碌无为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身影,还是会拼出一条道路,活出别样的精彩?
翻开书页细细品读,“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几个字即令我心脏紧缩,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对我们很多人来说,21岁,正是青春最恣意飞扬的时刻,是为梦想而奋斗而铺路的时期.但是命运如同一位冷静的雕塑家,流逝的岁月就是他手中的刻刀,他常把他的作品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目瞪口呆.对作家史铁生来说,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不啻于让他的青春有了天崩地陷般的毁灭.双腿瘫痪,对一个正享受美好的年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怀揣梦想的青年来说,是何等严重的打击!那一个个平常的铅字,记录的却是21岁的史铁生血与泪的回忆.刚开始,他也充满着希望.那天,恰恰是他21岁生日的第二天啊,这个稚嫩的青年对医学对命运还未曾了解.他傻傻地相信着,“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当整个冬天都过去了的时候,他却“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他曾愤怒、咆哮,无法接受命运的残酷.危卧病榻,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他也曾虔诚地向神灵寄予一份期盼,愿上帝不要收走他直立行走的一双腿.慢慢地,他甚至失去了读书的兴致,他想到自己是父母负担,甚至想到了轻生.这是一种怎样深层的忧郁与痛苦的绝望!
所幸的是,母亲的爱还有周围人水一样柔软的温情,使年轻的史铁生渐渐平复了求死之心,让他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文中王主任说的那段话不仅让史铁生找到了活着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也让我受益匪浅:还是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将来你工作了,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我想起有这么一句歌词:昨天的太阳 ,照不到今天的树叶.每一个属于我们生命的太阳是多么好呀!珍惜生命,不在乎得多少钱财和权势,而是生命有没有充分燃烧.在史铁生的《我21岁那年》中,我读到了希望,读到了乐观.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从绝望中劈出希望之石,人生终将辉煌!
3. 以我心换你心 始知相忆深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是个很喜欢强调自己农村背景的作者,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读完《边城》,我才似乎向他迈进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爱”,领悟了他笔下的《美》.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