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6:28:10
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注解】  1、终

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终年望余雪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祖咏 终南望余雪 鉴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唐朝
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馀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
》、《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终南望馀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诗一卷.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