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投降的真实心理?洪承畴投降绝非美人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5:25:53
洪承畴投降的真实心理?洪承畴投降绝非美人计!
洪承畴投降的真实心理?
洪承畴投降绝非美人计!
洪承畴投降的真实心理?洪承畴投降绝非美人计!
(一)“贰臣”说 洪承畴降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明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十六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 洪承畴 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北京大哗. 後来左懋第(1601—1645)被多尔衮扣押,拘於太医院.洪承畴前来说降,左懋第说:“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惭愧而退.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过许多次:全祖望《梅花岭记》记孙兆奎:“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三十七《黄道周金声列传》记金声兵败被擒,洪承畴曰:“我便是洪亨九.”金声喝曰:“咄,亨九受先帝厚恩,官至阁部,办卤阵亡,先帝恸哭辍朝,御制祝版,赐祭九坛,予諡荫子,此是我明忠臣,尔是何人,敢相冒乎?” 夏完淳十七岁被捕,洪承畴亲自审讯,夏完淳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松山一战,以身殉国,疆场之上,英灵长存.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旁边的兵士以为夏真不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竟说:“洪先生为国捐躯,人所皆知.先帝设祭,满朝痛哭.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狭龊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破南京,要在石头城搞一个大的悼祭清军阵亡将士的法会.操办时,他早年学生金正希望门投谒,说是“百篇文章请老师指点指点”.洪承畴多年兵戎,厌听文事,托以目疾“看不清字”.金说:“不妨.学生读给老师听.”于是当众展卷,亢声朗诵,抑扬顿挫掷地有声,却是《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同时还有一位被俘的老将军囚在南京,洪承畴念及旧日情分劝他投清.这位将军掩耳大叫:“你们别骗我,我根本不相信洪亨九会投降!这个洪承畴一定是冒牌货、是假的!哪有像洪亨九那样受恩深重的人会投降的!你们一定搞错了!”这两件扫兴事出来,二人同日赴难.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仓人.崇祯四年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后屈节事清,官国子监祭酒,不久,请假归.吴伟业的诗有一些歌咏明清之际的时事,如《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圆圆曲》等篇,都是他的代表作.《松山哀》写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为敌效劳,消灭抗清力量,含有讽刺之意.诗中写道:“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 钱泳《履园丛话》载,明未崇明有一个叫沈百五的,名廷扬,号五梅,家甚富.他曾在一个客舍碰到洪承畴,当时洪不过十二、三岁,相貌不凡,谈吐不俗.沈认为当时洪虽然贫困不堪,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于是,就把洪邀到自己家中,供给衣食用项,还替他请了老师.洪对沈感恩戴德,称沈为伯父.后来洪果然身居要职,沈也因献粮有功而被封官.几年后,洪承畴降清,又做了大官;而沈百五却狭隘认为,大明臣子怎能投降异族!结果成了清朝阶下囚.洪承畴到牢房看望,劝他投降,沈故意当作不认识,说:“我眼睛已瞎,你是谁?”洪说小侄是洪承畴,伯父难道忘了吗?百五大声斥责说“洪公受国家厚恩,早已殉节了,你是什么人?想陷我于不义吗?”就这样,洪承畴被斥退了,而沈百五也就殉难于南京的淮清桥下. 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夹头夹脑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借题发挥,就是要为前明遗民出一口恶气. 洪承畴做了清廷高官后,一次在阴历“谷雨”与客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洪客人续下联,客人道:“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他高官厚禄,威势显赫,但亲朋故旧却视之为奇耻大辱. 洪承畴任五省经略回乡省亲时,择地于泉州市旧城区东部、东接菜巷、西至西边巷处(在东街通天宫对面的一条小巷)建造豪华府第,人们称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 他所建府第,当时竟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传说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到家乡搬请母亲.他母亲深明大义,故意穿着出嫁时的衣裳,端坐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造了一只船,偕母坐在船里,泛于江上隐居生.后人为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在他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洪承畴的妻子莲心愧于丈夫的变节,愤然剃光头发住进尼姑庵. 亲故不齿,乡里难容.洪承畴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府衙,同时也留下“洪衙埕巷”这个古街巷名. 相传泉州桂檀铺有一“双忠庙”,系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所建,祀唐朝的许远、张巡.当时洪承畴已降清,其弟深恶痛绝,于是在该处建立此庙,而庙中的许远两个手指头正指着洪承畴家的大门. 乾隆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 (二)保天下说 明朝忠臣的产生,正如黄宗羲所说,最大冲动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但是同时,东林党运动也引发激烈党争,一直持续到南明也没有停止,导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随者的分裂.党争对于明朝的危害是持续性的这些明朝忠臣强烈反对入清朝为官,他们蔑视“汉奸”,鄙夷这样的叛国行为,在前一个版本的词条中说他们“惊讶的发现,那些通过与清朝政府合作的叛臣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法律改革,并且逐渐取得了成就,国家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大清政权越来越稳固,而这些改革,在明朝根本就无法进行.” 明遗王邦畿 《耳鸣集》自序:“十年以前不复存,十年以后不敢存,其或托微辞以自见,亦自听之,人不得已而听之也,故曰耳鸣云”的诗中也多有揭露清朝统治下的黑暗情形有诗云“已知世界全无地,遂令波涛尽拍天” 戊子歌(揭露清军罪恶) “鸠居雀巢,主人鼠窜.不能鼠窜,朝夕供餐.虽则供餐,犹怒不繁.束刀入市,夺民之食.驾言行迈,掳民供役,千里不犯,中道绝息.嫦娥者妆,罗列成行.几微失意,饮剑以亡.或挞未死,逐出路旁.见者饮泣,不敢匿藏.……民之憔悴,莫甚于此.” 癸巳岁 “天地已如此,人民岂复论?卖田供赋税,得米鬻儿孙.辛苦将谁告?忧思只自存.念予还有姐,饥饿在南村” “昔时鬼少今鬼多,昔时鬼子多白头,今时鬼子多缺头.缺头持头来,持头续头去.老僧面向鬼子陈,眼前黑面是仁人” 然而有些人颠倒黑白,在这个词条的前一个版本有这么一段话“ 明末思想家迷茫于这种现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时,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顾炎武就努力想将个人为王朝效力和为保存文明所区别开来.在《日知录论正始风俗》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延续中国的文明,比如儒学、礼仪,那就应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了腐败无能的明朝政府尽忠的事应该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从另一方面看,为了不“亡天下”,明朝的忠臣甚至应该和清朝政府合作.” 然而这段话明显是在歪曲乃至侮辱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真实观点是什么?他恰恰是认为清朝的统治是“率兽食人”的亡天下看一下顾炎武的经历,“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 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他一生为反清事业奔波劳碌,虽然没有成功,但对清朝黑暗统治的厌恶,却终生没有改变 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降清首恶,身为明朝高级官员,却屈膝为奴,使得大明的先进文化反被满清的奴性文化取代,乾隆皇帝把他列入贰臣传里真没屈了他. (三)基本肯定说 洪承畴在清廷入主中原之后,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时间跨度长16年,构成他一生功业的鼎盛时期.他许多建议和举措,对促进清廷迅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起了积极作用,顺乎时代发展.如果没有洪承畴,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活剧,许多章节将会是另一种写法. 清·咸丰间南安水头的举人吕宗健《咏洪文襄》一诗有“无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之句.指出洪承畴被皇太极关怀所感动,才下决心蒙受种种非议责难,为救老百姓而降清.对把洪承畴列为“贰臣”提出异议:“尽道文襄入贰臣,吾侪尚论贵在真.”认为洪承畴“遗泽咸知启蒙士民”.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写诗《赞洪文襄》:“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高度评价洪承畴的历史功绩在于使老百姓免受战争苦难. 1991年,《求是》杂志副总编、历史学家苏双碧到英都考察,挥笔题词:“开清第一功”. 1991年,清史专家王宏志编著《洪承畴传》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研究、分析洪承畴一生的功过是非,力排三百多年来在狭隘民族思想影响下对洪承畴的种种非议,肯定洪承畴的“主要政绩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应属于基本肯定的人物”. 1996年在泉州举行的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对洪承畴的历史功绩予以肯定. 忍辱负重以人为本 明朝后期,统治非常腐败,宦官专权,统治者重用小人,丢弃贤臣.冤杀袁崇焕松山之战崇祯不听洪承畴的建议而听信陈新甲之计,是导致松山战败的关键原因.明末,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不安.至此,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遥遥欲坠,这注定它必然要走向灭亡.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促进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当时清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而且他们对汉官汉将的招降政策突出体现了他们礼贤下士的胸襟.皇太极曾经说过作战的事由由他来指挥,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听明朝降臣的,对汉将的处罚也比较宽厚.相反的,明廷对部将处罚却十分严酷.随着清实力的强大,以清代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明清两朝政权兴衰形成鲜明的对比,两国君主的襟怀也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确实难以抉择.刚开始拒不投降,绝食七日,“只求速死”,到后来的剃发降清,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功名?是怕死?不是,是为天下百姓.洪承畴降清是经过深思熟虑、审时度势后决定的.他看到清的强大最后必然代替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当时清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歧视汉人,势必会给汉族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比如清军南下是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凡遇到汉人的顽强抵抗,其屠杀是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江阴三屠”就是血写的历史.正式在这种情况下,他权衡了“一身”与“天下”之间的大小,最终以“天下为心”,忍辱负重,抛弃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忠君”思想,忍受着天下的骂名,走上事清的道路. 在顺治御笔批发的“御授摄政王洪大经略奏对日”中记事言志:“上曰:管仲何以不死子纠?对曰:君臣有分,所关者在一身,华衮,所系者在天下------盖权衡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久矣”.这是他降清目的最好的材料证明.而且我们可以从事清后的所作所为证明他的天下为心,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