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 阿乙 的一篇短文 《26岁之后不再读王小波》,有的麻烦贴一下.我搜了半天,搜着的都是电子杂志,看一篇文章只需要0.2元,但充一次值最低50元,MLGB.(如有特殊要求请留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8:47:05
谁有 阿乙 的一篇短文 《26岁之后不再读王小波》,有的麻烦贴一下.我搜了半天,搜着的都是电子杂志,看一篇文章只需要0.2元,但充一次值最低50元,MLGB.(如有特殊要求请留言.)
谁有 阿乙 的一篇短文 《26岁之后不再读王小波》,有的麻烦贴一下.
我搜了半天,搜着的都是电子杂志,看一篇文章只需要0.2元,但充一次值最低50元,MLGB.
(如有特殊要求请留言.)
谁有 阿乙 的一篇短文 《26岁之后不再读王小波》,有的麻烦贴一下.我搜了半天,搜着的都是电子杂志,看一篇文章只需要0.2元,但充一次值最低50元,MLGB.(如有特殊要求请留言.)
阿乙:26岁之后不再读王小波
在26 岁之前,我读得最多的是王小波、柏杨和李敖的杂文.我将一本《沉默的大多数》翻烂.相比来说,王小波的小说倒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我大概记得有一篇《红拂夜奔》.2004 年我28 岁时加盟《南方体育》报,这份报纸有句口号——有趣对抗无趣.这有趣大概就是王小波随笔里的意思.王小波说得最多的是有趣,还有罗素那句参差多态.
王小波去世后反而暴得大名,还被拿来和卡夫卡类比.王小波活着时并不为文坛重视,那些拒绝采用他小说的编辑后来受到质疑;而坚持出版王小波书籍的花城出版社和一位女编辑则受到赞扬,被认为独具慧眼.随着王小波的书畅销十年,他似乎也在文学史上站稳了脚跟.
但在今天,我对王小波基本没有感情.而且我觉得自己在26 岁前的阅读状态基本是一种有毒状态.我对王小波、柏杨、李敖的所谓智慧有瘾.我取的是瘾,而不是营养.他们所说的我基本都懂,我懂得这个道理,而继续迷恋,只是为了附和到他们的嘲讽中去.还有一本书当年也迷倒过我——吴思的《潜规则》.看似是一本学术书,却是一本人人都能懂的书.真要论及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种种乖谬,可能开出租车的都比吴思懂,但是吴思胜在能在普世智慧上略作学术包装.过去的说法可能粗鄙,叫走后门,暗箱操作;学术化一点,就变成潜规则了.一包装就亮了.人们买的时候既能过瘾,还误以为自己通了学术.
王小波厉害的是他的幽默和坚决的嘲讽态度.这两块是容易展现自己的.因此后来我也在他的文本里读到他的优越感.我也不觉得他留下了什么典型的文学形象,他的文本留下的都是三个字:王小波.也许他和鲁迅一样,在针砭时弊上有突出贡献,但从求知层面说,他误人不浅.今天如果我的朋友还在看这类杂文,我会低看他好几眼.我觉得这样的读者没有多少自制力.我们终归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投放到自己未知的领域.
今天,王小波的接班人出版的那些书仍然受到热捧,他们兜售的是常识和最基本的道理.而受众大多数为大学生和青年人.这样的书方便他们建立起自己对于社会的蔑视,容易将他们弄到一个精神上的高位.
当初我也是在这个年纪中招,我中过《读者》的招,也中过杂文的招,现在我老了,就不能这样再为空洞的东西折腾来折腾去了.我并不是反对常识,我只是想说,这件事应该分开看,如果常识你懂,你就不必恋栈于对它的继续热读.当然,“脑残”者要多读点,但你若不是“脑残”,还读那么多,难道就是为了过过智力优越感的瘾么?可是,老跟低位的人比智慧,自己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王小波展现的是一种很好的入世态度,但他制造的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