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中孔子轻视管仲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2:31:17
《管仲列传》中孔子轻视管仲的原因
《管仲列传》中孔子轻视管仲的原因
《管仲列传》中孔子轻视管仲的原因
按《论语》的编排,孔子对管仲是先贬后褒的,对管仲的爱憎极其鲜明,不掩饰爱恶,但不管孔子是批是赞,他都尊称管仲的字,可见孔子还是很敬畏这个前辈的,表现了孔子确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历史老人.
一,强烈批评:
在《论语》第三篇《八佾》中的第22章(3.22)就是专说管仲的.我晕,这篇各章都是批礼坏乐崩的,其中著名的“华夷之辨”就从出此处.而把对管仲的批评安插在这里,徒子徒孙们的做法,不知孔夫子会不会死不瞑目.这章记录孔子的原话是这样的: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辅助齐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如何说都是栋梁之材,是“大器”,但孔子却说他是“器小”(小器),颇有微辞!从上文可见,孔子批管仲是主要两条“不俭”、“不知礼”.
“不俭”是“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三归”有很多种说法,通俗点可理解为:娶三姓女,就是说娶三个女人做老婆.古代妇女嫁人叫“归”,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正牌大婆,与歌姬小妾般的“小三”们完全不同的,春秋时只有诸候才有此艳福.“官事不摄”是说每个官员都不兼职,官吏雍肿,人数太多.
“不知礼”主要是说管仲僭用齐君才配享受用的待遇.“邦君”是指齐君,刘邦未出现前“国”称“邦”,“塞门”现在叫影壁或照壁,是宫室才有的,“反坫”是国君在外交招待邻邦元首的宴会上用来放酒爵的台.也就是说,管仲越级使用专用产品了.正如现在的社会,你不是正厅级,但你却使用正厅级才配用的座驾!
这一段,是孔子批评管仲唯一一段,但言辞激烈,一点也不客气.连人家的私生活也戳了出来.
二,高度赞杨:
在《论语》中孔子说管仲好话的有三处之多,都集中在十四篇《宪问》,分别是14.9\14.16\14.17.这一篇是孔子品评政要人物的,这些人物多生活在春秋,有些比孔子早,有些是同期的.当然管仲是孔子的前辈.孔子评论管仲三段话分别是:1,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这是孔子评价三位政界前辈的话,一评子产,二评子西,三评管仲.孔子对此三人的评论的言论很有趣,子产是“惠人”即能给人民带来恩惠;子西吧,老夫子就不想说了,“哎!凭他啊?凭他啊?”;而对管仲却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说他“仁”!当得起孔子评为“仁”的人实属凤毛麟角,管仲算一位!为什么说管仲“仁”?我的理解,是说他施“仁政”!有无证明?有,就是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想想,老管把人家生财食饭的家当都抢了过来,共了人家的产,使人家吃粗粮!但伯氏到死也没有怨恨老管!这是何等政治手腕?!何等有有心计?!何等权威?!所以,上述三人,孔子评价,管仲最高,虽猛而不失其仁;子产有惠名,但至死才明统治者应以猛济宽,也还不错;至于子西是妇人之仁,最后连小命也搭进去,实为糊涂虫一名.
写到此,我不敢想起前段我国的汽油价格和开征燃油税的处理方法,油格是比高峰时降了,恩惠也给了你们了,广大劳动人民也要“没齿无怨言”!这很象老管的桥段,“虽猛而不失其仁”!
2,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14.17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二段,是孔子两个爱跟老师抬杠的学生,对管仲的政治污点的质疑,众所周知,管仲的旧主子是公子纠,是齐桓公(公子小白)的哥哥,两兄弟为争位,最后哥哥不敌弟弟,后被弟弟所杀.当时管仲和另一个叫召忽的,是一起扶助公子纠的,主子死,按当时的常理,臣子也要追随,这叫“死节”,召忽自尽了,但管仲却投降了,后更在管仲的生死之交鲍叔牙的一力推荐下,被大气度的齐桓公封相,所以才成就了霸业!但耿直的子路却对此首先向老师发难,你说他仁,我偏说管仲贪生怕死!子贡这个小油条也跟着起哄!哈哈,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答辨大会啊.作为正方代表的孔子没有正面地评说管仲到底仁不仁,只是从侧面说明了几个事实1),齐桓公称霸,九度(有无这么多次,我表示怀疑)集合诸候举行联欢晚会,并规定不准各诸候带兵车来!啧啧,这在当时的乱世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人家怎知你是不是大摆“鸿门宴”?但正因为齐桓公有仁义,所以诸候都来了,并且来了九次!这不是说明了在管仲的仁政调拔下,才有这个局面吗?如此仁义,如此仪仁(夫子也失态了!这话是回答粗野的子路的,失态一点无所谓).2),对付狡猾的子贡就不能一味粗声大气了,所以孔子向子贡说了管仲对后世所立下的仁义之功.夫子说明了齐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全赖管仲的治理,天下归心,最直接受惠的是人民,不论从民风、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管仲,可能我们现在好象蛮人一样了(“被发左衽”是说披头散发,衣襟向左.是夷狄的特点,华夏是“束发右衽”).3),最后正面回答了管仲不自杀,是对华夏历史的伟大贡献.如果我们都象召忽一样,贪求一点仁义的虚名,动不动就找个沟沟壑壑自杀算了,那岂不是更麻木不仁吗?.
哈哈,这场关于管仲该不该死的答辨大会相当有趣.而孔子能一言中的,说出了“随随便便死是一点价值都没有,是麻木不仁的”这个道理,对现在有些人动不动轻生(有很多还是高学历的,好象清华大学,近几个月自杀的学生不少),不会在逆境中求全是一堂很有必要的补课!
综上所述,孔子对管仲是有褒有贬,爱恨鲜明.但总的来说,贬管仲的是较细方面(私生活上)的问题:一个人取得巨大成就,也不要太忘形,耽于享乐(后世人评价管仲说到方面:是管仲故意用来迷惑齐桓公和他的继任人的,是想说明自并无政治野心);而赞美管仲是他的大气,是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孔夫子对人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前人,都很少使用“仁”字来评价,但对管仲,却用了“仁”字来评价他,可见他对管仲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