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0:30:28
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道教把先秦道家的理论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

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
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

汉语表达“死亡”委婉语有哪些?
道教把先秦道家的理论概念“道”加以神秘化,作为根本的信仰,把得道成仙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生”与“死”也没有极端差别,所谓“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刻意》),于是人死便婉称“物化”,以及“隐化”、“遁化”.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进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体成仙,称人死为“仙逝”或“仙游”.道教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世人是可以脱胎换骨,超凡成仙的,没有必要等到死后才来超度灵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道教认为人死犹蝉之脱壳,称“蝉蜕”或“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称“骑鹤”或“化鹤”.中国自远古以来便有“不死”的观念与鬼神之说,经过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构想,更是吸引了帝王及众多的达官显贵的向往.道教的神仙方术为秦汉帝王们所钟情: 秦始皇兴师动众,让人入海求仙;汉武帝被神仙方士所鼓吹的得道成仙之术搞得神魂颠倒,深信不疑;唐代自唐太宗李世民始,至以后数代,都是笃信神仙方术.道教把神仙分为“三品”:能乘云御气升天入天堂的天仙,可任意逍遥遨游于名山大川的地仙,再下一品是由尸骸蜕化成仙的尸解仙.得道成仙者不是升入方外的天堂就是去往蓬莱仙岛等处.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愿望,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超越死亡,寻找生命寄托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态.
佛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涅槃”,意为进入一种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而其根本宗旨,则是为人指点迷津,灭绝苦源,使人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流传、渗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汉语中的许多词汇就是源自佛教词语.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却大都未能跨出佛门,如:圆寂、归寂、顺化等.“涅槃”源自音译的梵语virv?na.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所以也virv?na意译为“灭度”、“圆寂”、“示寂”、“入寂”、“入灭”.佛家功德圆满,达到“四大皆空”,死时心平气定,盘膝端坐如生,曰“坐化”;而此后必“登莲界”—这就是佛教对“死亡”的最高赞誉.“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是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也是凡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因此,上述佛教所用的“死亡”委婉语至今只用于指僧尼之死.一个佛教徒若能达到“涅槃”的境地,也就意味着他能超脱红尘,出世成佛.许多高僧在行将辞世之时,沐浴更衣,盘坐合什,用意念控制肉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痛苦地安详地死去.这就是“坐化”.佛教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实际上同以灵魂肉体来解释人的生死一样,最终赋予了人以超越死亡达到不朽的性质.
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中华民族素持宽容的心态,是为多神论信仰.从各自的宗教视角出发,对死这一自然现象,不同的宗教自然有不同的说法.当然,不同宗教对“死亡”的解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道家认为人死即归于自然,返归本原,故称“返真(元)”或“登真”;佛家也认为人死后灵魂则回归本真,故称“归真”;同时,回教也称“死”为“归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比起英语来,汉语这方面的委婉语少得多;而且,由于宗教的多元化,汉语中这类来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语,绝大多数未能作为全民语言进入《现代汉语词典》;进入者除了道教的“仙逝”、“物化”和佛教的“归西”等少数几个外,也多数保留着鲜明的语域特征,如“归真”是佛教、伊斯兰教指人死;“羽化”是道教徒称人死;“圆寂”则是佛教用语,这些语域标记式的附加注释,说明它们一般仅在宗教圈内使用,在无神论思想占主导的现代中国,很难被接受而沿用. 补充: 例如:人们称棺材为“寿木”、“寿材”、“长生木”等,称死人穿的衣服为“寿衣”、“长生衣”等.医院里,把停放尸体的房间称作“太平间”.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方式有很多种,民间主要以土葬为主,其中人死后直接埋入土中的叫“入土”,入棺则称“就木”.在古代还有一种作法,即庶民死后,将其尸体填入沟壑之间,于是“填沟壑”一词也常用来代指 “死亡”.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属纩”的风俗,就是把新的棉絮放在临终人的口鼻上,试看是否断气.这种风俗虽然只在个别地方流行,而且现在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属纩”一词却流传至今,成为“临终”的代称.与“死亡”相联系的“坟墓”,“墓地”当然也在禁忌之列,其委婉语也有类似的等级差别,皇帝的坟墓称“陵”,“陵亲”,“柏城”,“玄宫”,“鼎湖”等,而庶民的坟地只能叫“蒿利”,“蒿丘”,“坯土”,“阡原”,“丘墟”,“幽宅”等.汉语中有很多语音禁忌.我国民间认为,人们把婴儿之死说成“没成人”;把幼儿之死说成“夭折”、“夭亡”、“短折”;把少年之死称为“凋谢”;妻子死叫“断弦”;为守贞而死叫“玉碎”.人们对老年人之死用:“见背”、“身故”、“去世”、“过世”、“谢世”、“故世”、“辞世”、“故去”、“亡故”、“就木”、“老了”、“疾终”,等.在古代,老人因年高或高寿在家安然死去的称“考终”、“寿终”、“寿终正寝”.假如要表达健在的人死后之意时,在汉语中往往用:“不讳”、“千秋之后”、“百年之后”、“三长两短”;对信仰马列主义者常用“去见马克思”;战争中死叫“光荣”;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对基督徒之死用“见上帝”;对有神论者之死常用“见阎王”、“归西”、“归天”.
例如:“行将就木”、“弥留之际”是即将死亡;而“百年之后”、“千秋之后”则是死亡之后.不同的死亡方式有:“寿终正寝”是正常死亡;而“山高水低”、“三长两短”却是意外死亡.“一病不起”是病死;而“马革裹尸”是战死;“葬身鱼腹”是溺死;而“自寻短见”是自杀而亡.“千秋万岁”、“宫车晏驾”用于帝王;而“命归黄泉”、“撒手人寰”则用于平民百姓.“香消玉陨”、“珠沉璧碎”、“葬玉埋香”、“玉陨香断”、“倩女离魂”用于美女;“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用于英雄;“哲人其萎”、“兰摧玉折”用于贤人;“玉楼赴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英年早逝”用于文人;而“钟室之祸”则婉指功臣遭忌被害. 提问者 的感言: 您给的答案很详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