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各两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2 17:28:45
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各两个!
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各两个!
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各两个!
诗句:
言行相顾
诗人:吴叔达 朝代: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名言: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论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立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示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言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动是世人的榜样.
●行为人之师表.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经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有物,而行有格.
《礼记•缁衣》 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政治清明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个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六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书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大丈夫能屈能伸.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圆: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持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后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制服. 有时弱小可以制服刚强,柔和可以制服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刚者折,柔者卷.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
唐•刘禹锡《机汲记》 绳索凭着柔软而有用场,金子因为刚硬而不能永保牢固.
●弓硬弦长断,人强祸必随.
元•康顺之《黑旋风》第一折 弓过于硬,弦就经常绷断;人过于刚强,祸患会跟着来.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淮南子•?论训》 意为太坚硬的东西易折毁,太柔弱的东西易弯曲.刚柔相济就能领悟道的真谤.
●欲刚,必有柔保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列子•黄帝》 保:保存,护卫.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唐•杨炯《祭份阴公文》 刚:坚硬,喻有原则性. 柔:柔软,喻灵活性.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办事既要有原则又要灵活.
●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
宋•李至《续座右铭》 过于刚烈就容易折断,倒不如柔和而不过于刚烈.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24回 本:根本. 胎:胚胎,引申为根源.
●个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外表象愚拙但内心却聪明,外表象胆怯但内心却勇敢,外表象柔弱但内心却刚强.
●外柔而内益刚.
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 外表柔和而内心更刚强.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明•洪自诚《菜根谭》 在太平时世做人适宜正直,在混乱时世处事要灵活.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明•洪自诚《菜根谭》 藏巧于拙:把巧捷包藏在朴拙中. 用晦而明:用隐晦的手法作光明正大的事. 寓清于浊:在混浊的世态中寄托清廉的作为. 以屈为伸:以委屈求全作为日后发展的手段.
●重柔者吉,重刚者灭.
《黄帝经•经法》 重柔的人多吉祥,重刚的人多覆灭.
●柔能克刚,弱能制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柔和可克服刚强,弱小能战胜强大.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察:明察. 暴:暴躁. 无断:优柔寡断.
●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庄子•天运》 能短能长:有能屈能伸的意思. 能柔能刚:能柔和也能刚强,刚柔兼济.
●齿刚则亡,舌柔则存.
清•汪琬《座右箴》 牙齿坚硬易折断,舌头柔软故能长存.
●刚当美德,过刚则折.
清•蒋士铨《心药铭赠饶十一克善》 刚强是一种美德,过于刚强就会遭受挫折.
●温柔终益己,强暴必招灾.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待人温和最终有益于自己,强蛮横暴必然招来灾难.
●刚柔者,立本者也.
《周易•系辞下》 刚柔兼济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圣人以刚柔立本.
宋•张载《正蒙•太和》 有贤德的人以刚柔相济为立身之本.
●仁、谊、礼、和、信五常之道.
汉•董促舒《举贤良对策一》 仁:对人亲善,爱人.谊:合宜的道德、行为. 礼: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节仪式. 知:通“智”,聪明、智慧. 信:诚实不欺. 常:永恒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作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后来这句话浓缩成“为亲者痛,为仇者快.”)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荀子•儒效》 每一件事情在实行的时候,是对事理有益的就树立它,对事理无益的就废止它.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不要做、不要说无益于身心的话和事.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
汉•扬雄《法言•修身》 重:慎重.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清•李毓秀《弟子规》 谓应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太高兴时不要许诺别人的物品,太愤怒时不要答复别人的书信.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失信:丧失信用. 失体:有失大体.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
●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黄老帛书•观》 时机一到,就要决断;应断而不断,反会导致混乱.
●劝人出世偏知易,自到临头始觉难.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意近.
●前怕狼,后怕虎.
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 喻做事顾虑重重,怕这怕那.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清•王?卿《冷眼观》第12回 感到难的,是因为不会做,会做的就不会觉得难.
●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懂行的人,作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不懂行的人手忙脚乱,还是不会.
●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政述》 处事应当沉着镇静,从容自如.
●高不成,低不就.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乐子舍拼生觅偶》 高的做不好,低的又不做.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男子汉大丈夫做事,看它对还是不对,而不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看是否合乎时势,而不是计较得失;看长远,而不只看眼前.
●论事当问理之是非,岂计事之大小.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岂计:哪能计较.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
清•陈确《葬书•深葬说下》 利少害多的就不追求其利,害少利多的就不应逃避其害.
●处大事者,须深沉详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做大事的人,必须深思、沉着、审慎、明察.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行其当.
明•薛瑄《薛文清集•政录》 熟思:深思熟虑. 得其情: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 得其当:处理事物非常恰当.
●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旧谓别多管闲事.《封神演义》“不管闲事终无事”.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度:推测、估计. 揣度着德行规范来处理事情,衡量着能力大小来行动.
●量力而行则不竭,量智而谋则不困.
清•唐甄《潜书•审知》 竭:力尽. 困:陷入困境.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明•袁崇焕《联句》 心术:天地;言行:言语行为.
●宁要先难后易,毋使先易后难.
明•戚继光《练兵纪事》 做事先做难,后做容易的;不要先做易后做难.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已成之事不要再去说,倾覆的水就难以收回.
●不善使船嫌港曲,不善写字嫌笔秃.
清•翟灏《通俗编•器用》 喻没本领的人却归咎于条件不好.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北史•甄深传》 行为取决于自己,名声取决于别人.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办事情反复考虑才实行.
●动则三思,虑而后动,重慎出人,以往鉴来.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做事要慎重,先反复考虑而后行动,用以往的教训作为未来的借鉴.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唐•白居易《策林》 行动之前一定要多次自我反省,说话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子•梁惠王》 此为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话,做事情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并非不去做,但是不可能做到”;另一种是“并非不可能做到,而是不肯去做”.
●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
明•吕坤《呻吟语•人品》 有些话不说,说出的话一定恰当;有些事情不做,做出的事一定成功.
●行欲先人,言欲后人.
《曾子•修身》 做要在别人前头,说要在别人后头.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有贤德的人所说的话必然可行,然后才说;所做的事一定能向人说的,然后才去做它.
●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说,人前说得出的方可做.
《史曲•愿体集》 在人面前做得到的才可以说,在人面前说得出的才可以做.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尹文子•大道》 有道理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话,君子不说;有能力做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事,君子不做.
●可言而不可行者,君子不言也;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也.
宋•王禹?《上许殿丞论?酒书》 说到而做不到的事,君子不说;可以实行但不可以告人的,君子不做.
●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
《小学集注•广敬身》 作事情一定要从开始就要加以谋划,每说一句话必须顾及能否实行以及后果如何.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子》 应:应付. 称:适合,一致. 心中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要和行动相符合.
●言不得过其实,实不得过其名.
《管子•心术》 说话不可超过实际,实际不可超过名份.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自己的言论超过自己的行动而感到可耻.
●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汉•桓宽《盐铁论•能言》 行为鄙下而说得漂亮,说得好听而不能实行,这都是君子感到可耻的.
●言而不行,是欺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说了而做不到,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言行其诡,不祥莫大焉.
《吕氏春秋•淫辞》 说的与做的相违背,那就没有比它更不吉祥的了.
●利口伪言,众所共恶.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 以漂亮流利的语言说出一些虚伪的话,这是人们都厌恶的.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话要守信用,做事必须果断.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说话不守信用,行动就不会果断.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所说的话要顾及行动,自己的行动要顾及说过的话.
●凡出言,信为先.
清•李毓秀《弟子规》 凡是说话,首先要讲信用.
●言必有物,行必有常.
宋•陈著《本堂文集•参前亭记》 讲话要有具体内容,做事要符合法度.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君子经常是做得多说得少,小人经常是说得多而做得少.
●世道不到,话到口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清•郑燮《联句》 谓在人心莫测的时世,说话、做事要格外小心.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不跟人谈说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便是人世间超脱于是非纷扰的人.
●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清•曹雪芹《红楼梦》 干:关连,涉及. 旧社会的“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抛:此指把心事全部端出.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抑》 玷:玉石上的斑点. 白玉上的污点可以琢磨除去.说话中的毛病,就无法挽回了.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老子》第27章 善于随顺自然而行动就没有人为的痕迹,善于随事物的本性而不用言辞加以辨析就没有失误可以指摘.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第81章 德行美好的人不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为个人的过失辩解的就是德行修养尚未到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 信实的语言不一定华美动听,而华美的语言不一定信实可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 聪明人不乱说,乱说的不聪明.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这个人不爱说话,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所持的论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子•初见秦》 对不了解的事情乱说一通是不明智,明明知道的事情却不说是不忠诚.
●知道易,勿言难.
《庄子•列御寇》 道:此指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的一种思想学说. 懂得“道”是容易的,懂得而不说则难.
●君子后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后言:指深思熟虑后才发言. 先言:指轻率地发表个人的意见.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
《礼记•坊记》 成绩归功于人,过错自己承担.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汉•刘向《说苑》 君子的话少但很实在;小人的话多但空而无物.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 话说得不恰当,反而伤害了自己.
●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
汉•刘向《说苑•杂言》 爱:珍惜. 羽:羽毛.
●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
汉•韩婴《韩诗外传》 说话慎重的人不哗众取宠,行为慎重的人不夸耀自己.
●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见而不可得掩者,行也.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一出口就不能反悔的是话语,一看见就不能掩盖的是行动.
●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多言:指不分场合随便发言. 远谋:作长远的谋划. 多动:指不考虑后果随便行事. 久处:长久地相处.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多言:指不分场合随便发言. 多事:指不计后果随便行动. 不要过多说话,过多说话必定会发生错误;不要过多随便行事,过多随便行事会招来祸患.
●奔骥不能及既往之失,千金不能救斯言之玷.故博其施者未若防其微,勤其求者不如寡其辞.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飞奔的千里马,无法赶上已经发生的错误.以千两的金子无法弥补已经说出了的话的毛病.所以广为施舍的人不如从细微之处防止错失,勤恳作事的人不如少些说话,处处谨慎小心,防止失误.
●日出万言,必有一伤.
《大马扁》第4回 每天说许多话,必然会有些话会损伤人.
●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
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六引唐诗 闲话:背后的议论.
●是非只为多开口,祸乱都因硬出头.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 是非只因为多说话,祸乱是由于多出头.
●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舌头是利害的根源,嘴巴是祸福的门户.
●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劝你讲话要诚实,言语由来是祸根.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自知满足最平安,多说话语最危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宋•佚名《名贤集》 一句美好的话语,会使人在严冬也感到温暖;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会使人在盛夏也感到寒冷.
●高谈阔论若无人.
唐•吕岩《徵宗斋会》 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时,身旁象没有人一样.
●高谈阔论晓古今.
金•董解元《西厢记》 言谈高妙,滔滔不绝,对古今的事情者通晓.
●阔论高谈者若善谋,轻举妄动者若敢为.
宋•许应龙《省试策问》 滔滔不绝发议论的人好象善于谋略,轻率任意地行事的人好象敢作敢为.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一个人的风度不在于能说会道,不说话而胸有成竹才意味最深.
●水深流去慢,踏贵人话语迟.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河流深的水一定流得很慢,有见识的人发表意见一定深思熟虑.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 空泛的谈话会荒废正当的事务,华而不实的文辞会妨害重要的内容.
●以快一时之论,而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宋•苏轼《荀卿论》 快:快意. 只图一时谈论痛快,却不知道造成的祸害达到这种地步.
●聪明反被聪明害.
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 害:损伤,伤害. 苏轼《示子由》“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言未必皆真,听话只听三分.
明•吕得胜《小儿语》 谓人的说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可全信.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誉:称誉. 毁:诽谤,说别人的坏话.
●用事实容易证明的事,说话都是多余的.
——伊索(古希腊)《伊索寓言》
●一篇美好的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著作残篇》
●行动如火,话语似烟,烟究竟不是火的本身,火越明亮,烟就越发稀少.
——裴斯泰洛齐(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
●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春秋)《晏子春秋·不合经术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春秋)《论语·里仁》载孔子语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战国)《墨子·修身》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汉)《淮南子·主术训》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司马迁(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春秋)《孔子家语·颜回》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墨子(战国)《墨子·修身》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贾谊(汉)《治安策》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傅玄(晋)《傅子·通志》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俗语)
成语:
言出必行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