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的受动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1:44:16
什么是文学的受动性
什么是文学的受动性
什么是文学的受动性
一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是指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从这点上来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学反映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人民的社会生活则是属于社会存在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这就从哲学角度,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学的受动性.
那么,为什么文学反映具有受动性即源于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呢?
首先,社会生活中的劳动为文学活动、文学反映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活动,是一切其它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它活动,另一方面就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①
其次,社会生活产生了文学活动、文学反映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黑格尔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不仅在于人的需要的种类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且还在于对人来说每一种具体的需要又都可以生发出更加细微和更加特殊的需要.其中,对文学活动、文学反映的需要则是人的一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正如黑格尔所说 “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②.人要改变外在世界,在外在事物中复现自己的冲动即自由创造的冲动.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鲁迅先生曾对此作过通俗化的解释,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③ 这一表述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中的需要直接促成了文学的产生.
再次,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他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仅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但生动地写出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由此可看出,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学反映的主要内容.
最后,社会生活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