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1:34:48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x0d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x0d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x0d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规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x0d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x0d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x0d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才那样写的.一翻开《诗经》就会看到“窈窕淑女”四个字.什么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换成“苗条的稳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义的变化,还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称的改变,固然可以找工具书,查字典,但有时字典也不灵.举例说吧,《红楼梦》中乌进孝的那份交租单上“龙猪二十个”,什么叫“龙猪”,字典上是查不出来的,到现在红学家也大都搞不清楚,这真是读书不易.读书遇到难字,不认识;难词,不了解,这是常有的事.就是认识、解释起来也不那么简单.《诗经·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没有难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释?解放前有位大学教授把“素餐”讲作“吃素”“吃白饭”,结果给解聘了.因为“素餐”历来就解释为“白吃饭”,所谓“仕有功乃肯受禄”.龚自珍写诗也说:“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其实,“吃白饭”也好,“白吃饭”也好,都是错的.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说:“那些老爷呀,不愁没有饭吃!”言谈之下,自然是说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x0d总之,读书,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写的诗文翻译成和今天当代人写的一样,能够很容易看懂,这就得学一学校勘和训诂.校勘主要是解决衍文错字脱误等问题,我上大学时,曾经从许维遹先生学过.有一次刘文典先生对我说:“听许先生说,你跟他学校勘,这很好.校勘嘛,从前人只校经史,后来有人校子书,至于集部就不好办,因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决文字通不通,不能解决好不好.有一种人搞校勘,说什么择善而从,那是最要不得的.”当然,刘先生的意见可能有点偏,但什么叫“择善”?随便改字罢了.对于校勘学来说是不足为训的.至于训诂,清代有一个学者说:“宋儒不明训诂之学,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学时,听过罗常培先生讲训诂,没有学好,至今还是一个门外汉.闻一多先生当年教我们读书,读古人诗文,要读白文,不要一开始就看注释.这就是说,要用校勘训诂的知识直接去读白文,不要依靠注释,矮子观场,随人喜怒.当然,注释对于一个初学的人,还不失为一块敲门砖,不过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权威.\x0d上面讲的只是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语言文字的难关.但闯过这一关后,问题还多着呢,比如说,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生平做了些什么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当时人喜欢他的作品吗?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吗?他和我们生不同时,为什么他写的作品今天还能给我们一种美感的享受?诸如此类,只要你肯想,问题多起来,理解就会更深入.读书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头脑思索,学而不思是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从其中吸收有益的养份,让精神生活丰富而高尚起来的.\x0d所以闯过语言文字关以后,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分析批判和评价.由于我们阅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大都是产生在阶级社会中的.鲁迅说:“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鲁迅这里只是简明扼要的讲讲文学创作和阶级的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是很复杂的.有那么一股风,怀疑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他们以山水诗为例,极力否定文学的阶级特点.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吗,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个阶级虽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谓“食色性也”,爱与死是文学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题.这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把梁实秋等人的老调重弹而已.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吃饭睡觉,一举一动,一开口,每句话里都塞满了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总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爱或憎,也就是说表现作者的倾向性,这倾向性就体现着作品的阶级性.阶级性总要通过作者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或事的某种态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来.所以,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注意作家赞扬什么,谴责什么.我们切勿去赶“人性论”的时髦,以超阶级的观点去看待文学遗产,那样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的.\x0d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把文学现象作为客观存在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纪中国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宗教艺术,就很难认识杜甫诗歌描画现实的深刻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真实.要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不了解当时艺坛状况,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同样,不熟悉中唐历史社会,对韩愈的《原道》《师说》的理解就不能透彻.鲁迅在写给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过去有些农民起义的领袖读《三国志演义》,从其中学习到许多斗争的策略,用以战胜敌人.《水浒传》被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禁止阅读,他们认为这本小说“诲盗”,怕人读后,起来造他们的反.《西厢记》也被他们认为“诲淫”的书,怕人读后争取“有情人都成眷属”,破坏了他们提倡的礼教.我们中国人读书,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习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也应从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文学作品是精神食粮,学习古代文学也同样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纯粹的人.当然,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x0d对于古代作家,我们经常说有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由于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阶级,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进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社会的生存.他同情农民的贫困,而不赞成农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写诗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农民造反就破口大骂.《水浒传》的作者或者编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贪官恶霸的压迫,一面又赞扬封建政权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还颂扬一批“改邪归正”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效犬马之劳.这就突出的表明了这些作者身上的阶级局限性,虽然古今时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对其中在今天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的地方,还是要批判.批判不等于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全盘否定,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x0d第二部分一、过好古文阅读关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好像建筑在沙滩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x0d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x0d现在有不少喜欢古代文学的青年同志,常常是从爱好唐诗、宋词开始的.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优秀篇章,的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应该诵读和研究.但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必须多读些散文;因为,散文的文法结构比诗词更正规,不像诗词那样多倒装、省略等现象,从打基础讲,多读些散文效果更好.阅读散文,可以先读一些比较浅近的作品,像《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再进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观止》、《史记》、《汉书》、《春秋左传》等书,古文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x0d要培养好古文阅读能力,如同学习外语一样,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几年的时间多读多看,现在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他们年轻时古书读得多,所以根底好;现在的青年同志们,由于条件不同,一般古书念得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浅薄.如果你今后准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那就得下定决心,安排时间,集中精力,多读一些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过好古文阅读关.\x0d二、注意几个关系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x0d一是点和面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应当具有的古典文学常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举例说,初唐诗、盛唐诗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至于李白、杜甫、王维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的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x0d二是左右前后的关系.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例如白居易,他与元稹、张籍、刘禹锡等诗人友谊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流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影响.比较说来,了解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多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我在研究李白诗歌以前,曾经有一个时期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仔细阅读了《昭明文选》和《乐府诗集》,因此对李白诗歌如何继承了汉魏六朝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就理解得比较清楚.\x0d三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功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我研究乐府诗时,仔细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乐府诗集》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览也很重要.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国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就要仔细推敲.\x0d三、扩大文化知识领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阅读的面应该广一些.\x0d首先要多读些历史书.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我在大学学习时,初读《昭明文选》,感到很难懂;毕业工作以后,系统地读了《汉书》、《后汉书》、《晋书》、《南史》,对汉魏六朝的历史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回过头来再读《昭明文选》,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应当系统地读几部史书,对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脑中就浮现出具体的印象.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史记》、《汉书》等不但文章写得好,语言比较规范化,有助于我们掌握古汉语规律,而且包含了大量为后世经常使用的典故,熟悉这些典故,对扫除古文阅读障碍也是一个重要条件.\x0d四、找好向导,掌握武器我国古代集部书数量非常丰富,在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们必须读一点目录书,好比找到一位向导,便于找到需要阅读的资料.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今人编写的读书指导一类读物,像《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群经概论》(周予同)、《经子解题》(吕思勉)、《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等,都是较好的入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原著.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x0d我们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要认真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特别是关于历史唯物论和文艺理论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的信、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对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则和范例,应当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提出的对待古代文化和文艺的原则和态度,也非常重要,应当好好领会.\x0d总的说来,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录学,熟悉古代文献的门类和渊源,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找到材料.多读些古文,多读些古代历史和其它有关文献,主要是为了懂得这些材料,把研究对象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中来理解.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思想武器,是为了能够对古代文学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