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八十首里有哪些是描写西部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5 16:40:22
古诗八十首里有哪些是描写西部的诗句
古诗八十首里有哪些是描写西部的诗句
古诗八十首里有哪些是描写西部的诗句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简析]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简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为.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背景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叉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注词释义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名句赏析——“人迹板桥相.”
这是一幅早行图.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紧接着诗人将镜头转向两种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节,同时也点明商山的风物特征.面对眼前独特的山景,诗人不禁想起夜里梦到故乡的情景,那儿没有这些绿叶白花的树木,却是野鸭、鸿雁栖满了堤岸曲折的池塘.这段对梦境的回味,不仅贴合商山早行的具体情境,也照应了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将诗人的羁愁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商山早行》确实写得很美,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的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今天读来,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晓的风光景物仍然历历在目,倍觉亲切.关于这首诗历来论家很多,但有些注释多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解说.比如首句“晨起动征铎”.多解为早晨起来“摇动征车上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品评】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 “ 早行 ” 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 客行悲故乡 ” 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 “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并反问道: “ 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 (《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 音韵铿锵 ” , “ 意象具足 ” ,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 “ 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 ” 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 “ 闲字 ” ,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 “ 提掇紧关物色字样 ” ,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 “ 鸡声 ” 、 “ 茅店 ” 、 “ 人迹 ” 、 “ 板桥 ” 都结合为 “ 定语加中心词 ” 的 “ 偏正词组 ” ,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 “ 鸡声 ” 一词, “ 鸡 ” 和 “ 声 ” 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 “ 茅店 ” 、 “ 人迹 ” 、 “ 板桥 ” ,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 “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 鸡声茅店月 ” ,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 “ 早行 ” 了;然而已经是 “ 人迹板桥霜 ” ,这真是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 “ 意象具足 ” 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 “ 明 ” 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 “ 早行 ” 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 “ 凫雁满回塘 ”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 “ 杜陵梦 ” ,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 “ 客行悲故乡 ” 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 “ 槲叶落山路 ” ,心里想的是 “ 凫雁满回塘 ” . “ 早行 ” 之景与 “ 早行 ” 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霍松林)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
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 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他的这首《商山早行》诗,大概是写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从长安去襄阳投靠徐商时.当时他已是近50岁了.
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