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要5000字的论文啊 不要推荐什么书 专业一点 道德方面的 小悦悦啊什么的 就是这种事情的论文 马上就要交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7:04:48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要5000字的论文啊不要推荐什么书专业一点道德方面的小悦悦啊什么的就是这种事情的论文马上就要交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要5000字的论文啊不要推荐什么书专业一点道德方面的小悦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要5000字的论文啊 不要推荐什么书 专业一点 道德方面的 小悦悦啊什么的 就是这种事情的论文 马上就要交了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
要5000字的论文啊 不要推荐什么书 专业一点 道德方面的 小悦悦啊什么的 就是这种事情的论文 马上就要交了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要5000字的论文啊 不要推荐什么书 专业一点 道德方面的 小悦悦啊什么的 就是这种事情的论文 马上就要交了
如论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7日)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发展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息息相关.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标准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特殊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是多样的,青少年对价值的要求也是多样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果没有标准,青少年就会失去方向.社会现实需要一个评判的标准.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了判断我们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第789页)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江泽民同志指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7页)这些实际上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标准.
  我认为,新时期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说:“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89页)只有发展,我们才能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我们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只有发展,我们才能有效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首先要起到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又决定了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江泽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就要用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用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用积极向上反对低级庸俗,总之,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知识武装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塑造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有利于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塑造青少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价值观,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来引领社会和谐,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促进社会和谐.
  (4)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敌对势力将长期坚持对我实行分化和西化的政治图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映到价值观上,就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
  在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统治者所倡导的对社会文化体系和个体行为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对生活在社会中所有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文化、文明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价值观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定的领袖、政党或某一集团的代表人物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趋势,根据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状况等提出来的(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8页).任何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稳定社会、抵御干扰、推动发展的力量主要靠社会核心价值观来激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
  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其成立至今,经历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汪征鲁:《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崛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8页).今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弘扬爱国主义、提倡荣辱观、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弘扬爱国主义是前提与核心,提倡荣辱观是最新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是主体、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是前提与核心.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所爱之国指的是作为祖国的国家.爱国,也就是对祖国之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千百年来一直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抵御外敌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人作用.这种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华儿女总是对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人好河山表现出一种简中的、朴素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在赞赏祖国的同时,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实践.
  然而,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内容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的内容会因人们对“国家”这个政治概念的认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国家观,就有不同内容的爱国主义与之相适应的.在古代,由于爱国主义没有完整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观,有的只是传统的王朝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王朝被混同于国家,君主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爱国必然表现为爱朝廷,忠君.这种国家观导致了爱国主义内涵的扭曲甚至错位.在当时,迫于客观形势,这种忠君爱国主义还没有太大的危险性,相反,对促进社会的稳定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仍是一面必须高扬的振兴中华的旗帜,不过,这里的“国”,指的是社会主义中国.
  (2)提倡荣辱观是最新教育方式.当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的时代,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西方道德观念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观念包括荣辱观念的多元和混乱现象,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如下问题:首先价值观颠倒.抛弃正当的是非善恶观念,以膨胀的个人主义为荣辱标准.于是,一些青少年不以勤劳、节俭、敬业为荣,不以懒惰、奢侈、游手好闲、厌学为耻,反而把辛勤劳动的人讥为“不懂生活”,把节俭的人讥为“抠门”“守财奴”等等.他们期待的是不劳而获,追求的是骄奢淫逸.由于荣辱观念颠倒,制毒贩毒、抢劫盗窃、坑蒙拐骗、出卖肉体、傍大款、倚高官,不一而足.其次,价值观扭曲.以不该耻者为耻,不以耻者为耻,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原因是市场经济本性驱使青少年注重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来自西方价值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再次,价值观辨别能力差.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众、上行下效、从枉走邪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社会羞耻感的普遍下降.放弃自律,追随无耻,对于不正之风和无耻现象麻木、容忍.
  无产阶级的荣辱观是建立在对人民、对祖国、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社会义务基础上的,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最大的光荣.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喝荣誉为最大耻辱.”在我们国家,如何对待荣誉,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一个有道德觉悟的人,不仅要关心个人荣誉,更要关心集体的荣誉、国家的荣誉、民族的荣誉.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的讲话切中时弊,在“两会”、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安邦问题上的高瞻远瞩.讲话对于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的界限,对于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准,对于如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树立的荣辱观,是对有关公民道德建设文件精神的补充和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人民的企盼,是一个国家文明民主的表现.
  (3)“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对价值主体的确立是不同的.价值主体可以是人类,可以是人民,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个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为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而奋斗.毛泽东曾强调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要求共产党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是邓小平价值观的首要观点,这一观点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与邓小平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中(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57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从价值角度看,这又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活动,即价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境界.以民为本思想的宗旨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领导者不是独立于民众之上的群体,领导者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着眼于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谭国泰:《简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4)“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手段.马克思指出:“价值的实体!这就是劳动.”单纯的自然物质,只要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在其中,也就是说,只要它是不依赖人类劳动而存在的单纯物质,它就没有价值,因为价值只不过是物化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会形成相应的物质凝结!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或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时代,价值表现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76页)
  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优越性,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生产力发展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手段也就多样化,载体也就建立起来.
  (5)实现共产主义是最终目标.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对前进方向、奋斗目标的选择,是价值主体崇高而远大的理想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范畴之一.价值目标可分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阶段性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长远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终的价值目标和现阶段的共同目标.他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持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指明了最终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大的价值选择,也是人民中每一个人的最大的价值选择(詹万生:《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7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而且是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体系,同时它还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共产党正是因为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所有这些,都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而且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实现的价值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范畴(李忠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求是》2005年第13期,第23页).
  (6)“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作为一种整体优先、社会至上的价值观,集体主义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当然,在社会转型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以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整合为既不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积极性的良性操作系统.即个人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集体又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荣誉不仅体现了对集体成就的表彰,也体现了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肯定.集体荣誉包括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荣誉.代替过去的,将是一个以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可见,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将是一个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的新时期人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冲突问题已成为社会重大的理论课题.青少年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难以抉择.如何立足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如何认识价值观念冲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1.加强全民道德价值观建设,提高“社会合力”,改善价值观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
  当前,我们应大力加强全民道德价值观建设,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使集体主义、合作互助、社会责任等观念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受.
  作为社会,全社会要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支持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把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首先,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充分考虑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青少年读物和视听产品.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入校园、社区、乡村、家庭,丰富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为青少年开阔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服务.
  其次,各类互联网站都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主文化、引导亚文化、打击反文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开设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价值观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再次,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
  最后,要大张旗鼓地反对社会上对青少年科学价值观的不良影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切向钱看”、“为个人主义正名”等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给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和实践带来更大的混乱.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带来负面教育.反对民俗文化中的不健康成份和落后的道德观等对青少年科学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冲淡.
  1992年,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哲学家H.佛罗洛夫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说,苏联的解体重要原因在于苏共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失败.“夜间人”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凸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此会议上,胡锦涛同志重提“苏联解体”的问题,以引起党内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以苏为鉴,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价值观建设,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