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的艺术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01:52:16
汉大赋的艺术特点
汉大赋的艺术特点
汉大赋的艺术特点
文字 〖 大 中 小 〗 )
汉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兴盛于汉代,400年一直没有衰竭.魏晋以来,文人作赋大有人在.王国继《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汉赋的主体是汉代大赋(又称新体赋),它的兴盛,一方面是汉代帝国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帝王的爱好与提倡;另一方面也是借鉴前代遗产,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概括言之,汉赋(特别是大赋)主要特征是:内容上多是歌功颂德,极写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游宴田猎之乐,山林宫殿京都之丽.表现出汉帝国统治的雄伟气魄,同时也给读者外在美丽世界的观赏.在赋的形式与规模上,建立了一种主客问答的形式.规模壮阔.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描写铺叙形式,铺陈排比,文辞瑰丽,散韵相间,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篇末往往加上一个“讽谏”的结尾,即所谓“劝百讽一”.但从汉赋的发展、演变轨迹看,又可以简略描述如下:由“骚体赋”演变为“新体赋”(大赋),形成汉赋体式的创作高潮,最后发展为东汉末年的抒情小赋.西汉初年贾谊创作骚体赋,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月鸥}鸟贼》.新体赋的奠基者是枚乘,他的《七发》是新体赋的第一篇作品.汉武帝 时期.汉赋发展到鼎盛阶段,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代表作是 《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从司马相如开始,以歌颂汉帝国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真正确立了“铺张扬厉”的新体赋 的规模,同时也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子虚赋》,作者假设了两个人物,即楚国的子虚和齐国的乌有先生互相夸耀,子虚盛赞楚国云梦泽之大、之美和楚王田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仅 批评子虚“奢言淫乐”,同时也赞美了齐国. 《上林赋》可说是《子虚》的续篇,是投武帝之所好写成的.《上林赋》重在写所虚构的人物亡是公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射猎的壮举,表明“诸侯游猎之事,不足观”,以压倒齐楚完篇.值得注意的是,《上林赋》最后一节为:“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玩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一段文字,此即为“劝百讽一”的内容.但这种“劝百讽一”的作法,实际上已脱离了枚乘在《七发》中劝戒的内含,但对后代赋家影响极大. 汉赋发展至西汉末年扬雄手里,已趋向定型化,集中在歌颂与游猎两种描写上.东汉以后,赋的发展分化成两种类型:一是承继司马相如、扬雄大赋的规模,如班固写《两都赋》,极力描摹西都长安宫殿之壮丽;东都洛阳规模之宏大.另一类是一些文人利用赋的形式,抒发个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感慨,称为抒情小赋.如张衡虽写过大赋《两京赋》,但到晚年也写了一些抒情小赋,他的《归田赋》就是一篇佳作.其他如至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些直接抨击黑暗现实的抒情小赋,像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这些小赋的价值似乎更值得人们去关注.
在过去文学史的研究中,称汉赋为“宫廷文学”,遭冷落.本世纪80年代以来,汉赋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应该承认,汉赋主体大赋,从其主观讲,不能否认它是“受命于帝王”,有其很大局限.但是,在客观上确实可使后人从中了解与认识汉帝国大一统的历史风貌,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高超的建筑和精湛的艺术.同时,在这些铺叙与描写中一定程度上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汉赋确实有其致命弱点,如堆积文字,辞句艰深.但是,汉赋善于铺陈夸张,想象丰富,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形象的描绘,有些篇章相当感人.另外,汉赋用词贴切,讲究语言的音调、节奏,一些篇章颇具音乐美.这些都是汉赋的艺术贡献,而且是作家自觉的艺术创造.可以说,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对文学自学创作时代的到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言志的小赋,对后代文人创作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