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说怎样答题?高一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1 09:18:10
语文小说怎样答题?高一的
语文小说怎样答题?高一的
语文小说怎样答题?高一的
小说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自然,这也是阅读小说时必须关注的重点.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一.人物的鉴赏
鉴赏方法: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典例分析:
① 《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可见,孔乙己是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但也心地善良.
②《药》的主人公是夏瑜还是华老栓?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答:《药》的主人公是华老栓,不是夏瑜.A.《药》描写的是群众的愚昧麻木,革命者的悲哀也是因群众的愚昧麻木引起的.B.全篇着力刻画的是华老栓.作者通过行动、心理描写和环境衬托,表现了华老栓愚昧麻木、老实本分等性格特征.C.作者明写华老栓,暗写夏瑜.意图是将国民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因此,正面描写华的愚昧麻木.对夏瑜采取侧面描写,只是反衬不觉悟的群众,更深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人民改造国民性.
二.情节的鉴赏
鉴赏方法:
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常见命题方式:
① 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② 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 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 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典例分析:
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合乎情理.① 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② 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③ 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三.主题的鉴赏
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典例分析:
从“宝玉挨打”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什么.
答:“宝玉挨打”看似一件老子教训儿子的家庭小事,实则是父子俩尖锐的思想冲突.贾政望子成龙,希望重整家业,而宝玉却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在外私结戏子,又与母婢金钏有说不清的嫌疑,种种不肖,使贾政大为失望,大为光火,认为宝玉这样下去必定会“酿到弑君杀父”的地步,于是对宝玉大打出手.这就反映了封建思想对叛逆意识的极端仇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美好的进步的新生力量在抗拒着腐朽的正统保守势力.
四.环境的鉴赏
鉴赏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①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③ 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④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 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例分析:
① 简要分析《项链》主人公命运的社会根源.
答: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这种恶劣价值观弥漫于整个社会,是制约玛蒂尔德人生理想和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又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间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②《智取生辰纲》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全文近二十写到热,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有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等,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一种烦闷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刻画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性格,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手法的鉴赏
鉴赏方法:
① 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②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形象的作用,领悟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③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对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所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复习时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典例分析:
①《祝福》,采用倒叙,造成悬念.作者从祥林嫂临死前写起,再写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写其在鲁镇的经历.②《项链》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③ 鲁迅的《药》,买药、吃药、谈药、药死小栓是明线,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是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④《荷花淀》写妇女们商量去探望丈夫的对话:“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些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委婉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在写到水生突然提出参军要走,“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猝不及防 ,心里受到极大震动,原本让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编席能手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吮”字可让人体味出:事情来得太突然,水生嫂非常吃惊,但她又强忍着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水生嫂是识大体、明事理、有觉悟的农村妇女,不能让丈夫说自己软弱、落后、拖后腿.
六.语言的鉴赏
鉴赏方法:
(1)由叙述语言确定小说的情感基调.“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旧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后确定使用的公历的年底,从语义表层看,“旧历的”指称语义是“传统的”、“历史的”;“毕竟最像”,作为逻辑联系语,在这里具有强调的意味,联系作品和外部语境理解,它强调年终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和习俗,指向中国深邃复杂的历史背景.鲁迅的这句话以违反规则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忧思,给充满喜庆气象的现实世界蒙上了一层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的情感的基调也因之悄然确定下来.
(2)由叙述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社会主题.《祝福》一开头便讲述到鲁四老爷.这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叙述者“我”讲道:“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过后说我‘胖了’,说‘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这段叙述是平实的,叙述者介绍了鲁四的身份,通过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场和政治态度.“监生”在清王朝是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可见鲁四并非货真价实的“科班”出身;“讲理学”暗示了人物维护封建道统,注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大骂其新党”更暴露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政治立场.这段平实的叙述刻画出鲁四的形象特征,寓意深刻,言近旨远,辛辣地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常见题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②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三是联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理解词句.
典例分析:
鉴赏鲁迅《药》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体会作者的情感.
鲁迅为什么唯独选了鸭作为喻体呢?首先一群人赶着去看杀头,可以作为成语“趋之若鹜”的一种画面式的解释;长脖子的动物中大概也只有“鹜”(野鸭)才会在汉语中带上贬义的色彩了,所以鲁迅将看客们比做伸长脖子的鸭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些看客的脖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这“无形的手”是刺激的杀人场面,也是人物愚昧的思想意识、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作者充满嘲讽的语气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那种深切的悲哀:被捏住了脖子的鸭是待宰的、 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而这,却是中国无数百姓的生活现状.语句中的“都”与“许多”尤其让人觉得沉重,当愚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时,革命者的牺牲便注定成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