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好像有一篇专门评价霍去病的文章忘记是哪一个朝代的了,反正是不好的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9:12:04
历史上好像有一篇专门评价霍去病的文章忘记是哪一个朝代的了,反正是不好的评价,
历史上好像有一篇专门评价霍去病的文章
忘记是哪一个朝代的了,反正是不好的评价,
历史上好像有一篇专门评价霍去病的文章忘记是哪一个朝代的了,反正是不好的评价,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过誉》中评论度辽将军皇甫规的时候说:“孝武皇帝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治第舍,敕令视之,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在外戚宦官专制的东汉末年,应劭这类清流之士对于外戚是相当不齿的,以致有外戚末属之语,犹自对霍去病有称誉之辞.而皇甫规是当时的名将名臣,党锢之祸中又有精彩表现,应劭尚且认为其人其行未如霍去病.
(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何去非者,了解武经七书的人都知道这位同志的来由.)
天之所与,不可强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习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无可强之材、可习之智,则凡材、智有以大过于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以其神也,故温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恶欺谲不羁之小人常有以独办.由是观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于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资也.
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是以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知其为晓兵矣.
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贾诩犯之而破叛羌.“强而避之”,周亚夫所以不击吴军之锐也,光武犯之而破寻、邑,石勒犯之而败箕澹.“兵少而势分者败”,黥布所以覆楚军也,曹公用之,拒袁绍而斩颜良.“临敌而易将者危”,骑劫所以丧燕师也,秦君用之,将白起而破赵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计,知其必弃上、中而用其下.贾诩策张绣以精兵追退军而败,以败军击胜卒而胜.宋武先料谯纵我之出其不意,然后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暂出野次,忽焉而归,即降思明之二将.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书之所不能传,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于未战之日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赵云、岳飞都引用过霍去病的名言辞让皇上赐与的华屋美宅,也足见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怕比王郎同志的评语来得更珍贵更有说服力.至于唐诗宋词中卫霍、汉家大将、封狼居胥更是用老了的典故.
戚将军纪效新书序(王世贞):“余尝怪汉武帝时,下朝鲜,埽滇越,席卷瓯、闽、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难者匈奴耳,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不至乏绝哉?而太史公传,自卤获封户外,略而不具载.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数,不欲令武士见长耳.及读至帝欲以孙.吴兵法教骠骑,不肯受,曰:‘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夫然后而知骠骑将军、大将军之微也.彼故长于技而短于法,即不尽出天幸,于后世何所见焉.”
王世贞是谁就不必多言了吧.以文人揣度文人对武将的心思,甚为切近.
《中国军事通史》之《西汉军事史》(作者:陈梧桐)
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相反,他在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关心士卒的饥寒饱温而闻名.他出征之时,汉武帝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重车余弃粱内,而士有饥者”.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
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平寻常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即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凶狠顽强.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例如,他为票姚校尉时,居然仅率800骑兵而脱离大部队,追击数百里而与数倍于己的强敌(霍去病此战斩敌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当时与之交战的匈奴军人数肯定耍多于此数).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将兵迎接欲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军众“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局势十分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驰入”匈奴军中,“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干人”.控制了局势.由此可知《汉书·霍去病传》所记霍去病作战“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之言不虚.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1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敌数千.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师大率减什七”,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Ps:《中国军事通史》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资料最全的一部古代战争史,可惜全套图书价格过于高昂,局限了它的影响.以前在超星还能找到单册的下载,现在也没有了,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