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玉与文化的关系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7:46:28
谈谈玉与文化的关系如题
谈谈玉与文化的关系
如题
谈谈玉与文化的关系如题
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的文化意蕴既是古老玉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支撑玉文化升华的理念基石和精神支柱.原始先民在打制和使用玉工具过程中,发现了玉的质地细腻、色彩美丽,可使用于非生产性的装饰上,其时间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兴隆洼、查海文化时代(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
史前玉文化
远古人认为万物均有精灵(神灵,见图),其威力无比,既可赐福也可以降灾于人类,为了获吉避凶,人必须得到精灵的保佑,必须向他奉献玉和猎物、用歌舞侍候(巫).相传至黄帝时代,人们便视玉为神物,或以玉为媒介去沟通神灵,听取他的旨意,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考古学文化上的红山文化、大溪文化时期.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神的旨意被琢刻在玉器(琮、璧、璜)上,即留下了契刻的诸多符号.巫便成为集神权、政治、兵权三权于一身的原始部落最高统治者.
概括而言,史前玉的文化意蕴基本上包含美、神、瑞三个原始基因.
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玉的文化意蕴随着社会的前进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德.德是起于西周的社会规范,它既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伦理,又是实践行为中的准则,西周社会的盛衰与德治的强度不无关系,而玉德乃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玉的文化意蕴仍在不断地充实、反复和提高,诸如色彩美、音调美、古玉美、沁色美等等,都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增添的新内容.
玉与中国人的审美观
中国人对玉的审美观是中国人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基础.远古人如果没有长期的、充分的对玉的审美活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观点──「温」,那么今天中国人的审美观将会形成另一种类型了.古人的玉审美观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古人整体的审美方式与原则.
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之说,不仅是对玉的文化底蕴的高度概括,而且还精辟地阐述了玉文化的思想内涵,确是中国人审美观的理论基础.秦汉以后,由于文学、音乐、戏曲、建筑、绘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国人民审美观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玉的色彩美、音律美被重新探讨、逐步深化,古玉的欣赏与收藏成为新的社会风尚,由此派生的沁色美、残缺美等新的审美视角被爱玉者察觉,但这仅仅是某些社会群体在特定文化领域的审美要求,对中国人的审美观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交流而已,不能与上古审美观相提并论
千言万语,归结一句话,玉是中国人审美观的基石.确切地说,玉应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基石,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华人均不例外.
玉与宗教崇拜
玉在远古时代已被人从石头中剥离出来,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此中已经蕴藏着玉是山川之精英的意思,精就是玉,玉是精灵、灵物等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同时也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通过拜神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在长期的祭祀神灵过程中,大家推举善解人意、擅长歌舞、能与精灵沟通的人作主祭,此人就是巫(图3).此时正是母系社会,故巫也都是由女人充当.巫捧玉,载歌载舞以事精灵(神),将神的旨意传达给人们.这是一种精灵崇拜或玉崇拜,还不是宗教,或者可以认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土著原始宗教,由巫觋【觋音:(普)xi2.义: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来主持,所以也可称「巫教」.
后来有了自然神图腾和祖先神,并进行祭祀,这仍属泛神论的原始宗教.
汉代方士崇拜神仙,食玉轻身以求成仙,也还不是道教.
佛教于东汉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朝廷于洛阳白马寺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经南北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方与玉发生了联系,以玉造像.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在佛教影响下,中国道家在民间秘密结社中发展成道教,也主张「食玉」以轻身成仙.人们死后殓玉以保全尸体不腐的习俗,可能也与道教有关.
玉与君子
君子是指才德出众、爱国爱民、高尚正派的文人,并非确指帝王,他们的出身、成分和地位也不划一.这个社会知识群体在早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已经找到玉作为自己象征的物质,以标榜自己是德行高尚、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所以孔夫子云「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见《礼记聘礼》).于是,君子必佩玉在身,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不遇凶丧之事不能将佩解下来.
文人以佩玉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也可以说君子与玉可以画一等号,君子就是玉,玉也就是君子.君子与玉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玉是德载体,也是君子的化身,故君子以玉比德.其中的真谛孔子讲得最为明确,他举《诗经》中的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来说明「故君子贵之也」(出处同上).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