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4 01:46:26
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欣然忘食的夜餐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

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
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

古今中外有哪些音乐家感人的事例写2个
欣然忘食的夜餐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账.侍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像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然而,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永远离开萨尔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金光闪闪的宠儿此刻竟到处碰壁!神童已经长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尽管他的才华随年龄成正比地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而这样一来,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列奥波德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冲出牢笼的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当时他年仅25岁,可离生命的终点却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朋友们到他家做客,从窗外看到夫妻俩在屋里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纷纷赞叹不已.待到进屋后才弄明白,他们因无钱买煤,不得不利用跳舞来取暖,以此熬过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缠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遗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   《魔笛》上演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濒临崩溃的莫扎特带来难以形容的最后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语地想象着《魔笛》的演出:第一幕现在结束了…….现在开始夜后的咏叹调……凌晨1点,他悄悄地阖上了双目.此时,豪华的威登歌剧院灯火辉煌,舒适的包厢座无虚席,维也纳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大师的新作《魔笛》.   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个掘墓老人赶着灵车踽踽独行…….这是一个埋葬罪犯、流浪汉与贫民的坟场,下葬的墓穴里已有两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