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0:21:46
女真族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女真族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女真族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不知道你问的是啥方面的.
婚姻习俗有:
一、氏族外婚、部落内婚与部落外婚以及民族间的通婚
氏族外婚、部落内婚与部落外婚在氏族部落时期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制是一般的婚姻准则一个比较稳定的氏族社会每个氏族都有相对稳定的通婚对象.女真人是“以部为姓”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姓亦遵循这种婚姻准则.如女真始祖函普的婚姻就属于氏族外婚部落内婚的形式始祖函普至完颜部居久之其部有贤女始祖聘而纳之.“后生二男长曰乌鲁次日斡鲁一女日注思板遂为完颜部人”.啦此始祖函普只因与完颜部贤女结婚生子才成为完颜部人在此之前不是完颜部人.其实并非这样始祖函普原本号完颜氏.《松漠纪闻》正卷“女真酋长乃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女真以其练事后随以首领让之.兄弟三人一为‘熟女真’酋长号万户.其一适他国”.此也可知始祖兄弟原本号完颜.始祖函普原本号完颜又娶完颜部其他氏族之女这种婚姻是一种部落内婚制氏族外婚制.随着女真人占领空间的不断扩大女真不同部落成员之间通婚事例日益增多就形成了部落外婚制.《金史》载天辅元年年诏日“五月丁巳诏自收宁江州已后同姓为婚者杖而离之.”天会五年年四月诏日“合苏馆诸部及新附之民其在降附之后同姓为婚者离之.”太祖、太宗时颁布法令禁止同姓为婚不仅说明直到金建国前期同姓为婚即部落内婚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而且说明女真在法律上确定了异姓婚即部落外婚制.后来在太宗天会八年年还颁�9�9�9�9 万方数据布诏书“禁继父继母之男女无相嫁娶”④这种异姓为婚即部落外婿的形式是女真社会的一大进步促进女真民族的形成.二民族间的通婚随着社会的发展金朝受汉族文化特别是中原礼教思想影响的加深这促使女真民族传统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民族问的通婚是其重要变化之一.《金史》载“及其得志中国自顾其宗族国人尚少乃割土地、崇位号以假汉人使为之效力而守之.猛安谋克杂厕汉地听与契丹、汉人婚姻以相固结.”呲宗大定十七年年鼓励女真人与其他民族通婚以稳固其统治“稗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长久之策也”.‘驮定二十一年年三月世宗又遣迁河北东路两猛安并日“朕始令移此欲令与女直户相错安置久则自相姻亲不生异意此长久之利也.”峰宗为了促进女真屯田户与其他各族人们的友好相处保持社会的安宁继续允许和提倡民族间的通婚.明昌二年年四月戊寅朔“尚书省言‘齐民与屯田户往往不睦若令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从之.”泰和六年年十一月乙酉诏“屯田军户与所居民为婚姻者听”.女真族在金国建立后出现民族间通婚的原因主要有两条首先是由于女真灭亡辽和北宋后将大批女真人相继迁徙到中原和华北各地形成了女真人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新局面客观上对扩大通婚范围提供了条件.其次为了巩固统治金统治者提倡族际通婚.金建国后领土不断扩大辖境民族不仅众多而且文明程度不一统治这些民族使社会稳定和谐极其重要.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急需笼络具有先进文化的汉人渤海人除了给他们相应的官职和待遇外就都把鼓励族际通婚作为笼络他们的一种手段.第三中原礼教思想文化的影响也促使女真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同时许多女真贵族甚至皇族也大量与外族通婚.民族间通婚的盛行不仅巩固了统治并大大促进了民族问的融合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二、一夫多妻制存在
女真在公元十世纪时已出现较为固定的个体婚即一夫一妻制.一般女真人只有一妻但氏族显贵们却往往有多妻“金人旧俗亦多妻多少之数视其官品列班次以聘之先后为序”.“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贵贱人有数妻”.昭祖与贤石鲁攻取其他部落时曾虏二女子以归作为次室.《松漠纪闻》日“有女昌而其良人皆有小妇、侍婢.”在金建立后的整个统治时期这两种制度一直并存.海陵时还用法律形式对一夫多妻制进行保护“命庶官许求次室二人百姓亦许置妾”.
三、皇族与贵族的世婚制
据《金史》记载献祖时完颜部是在众多女真部落中发展迅速的部落为了发展扩大部族势力完颜部利用族外婚习俗建立起稳定的氏族婚姻关系从献祖绥可时期开始到世祖劾里钵时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世婚集团.“世婚制的出现与形成与完颜氏军事部落大联盟的建立、发展与巩固是相辅相成的.到女真建国前夕完颜氏的世婚制度基本确立.”女真族这一婚姻形式始于金昭祖“金昭祖娶徒单氏后妃之族自此始见”.《金史�9�9后妃传》称“国朝故事皆徒单、唐括、蒲察、拿懒、仆散、纥石烈、乌林答、乌古论诸部部长之家世为婚姻娶后尚主.”“金代后不娶庶族甥舅之家有周姬、齐姜之义”.《金史�9�9世戚传》又言“金之徒单、拿懒、唐括、蒲察、裴满、纥石烈、仆散皆贵族也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从中可以看出与安出虎水完颜氏保持世婚关系的主要有徒单、蒲察、唐�9�9�9�9 万方数据括、乌古论、乌林答、纥石烈、仆散等部族的部长之家.帝王严格恪守不娶庶族为后的祖训其规定不容许通融更改以保持皇族血统的“高贵”.所以章宗在钦怀皇后死后中宫虚位欲立李师儿为后终因李氏出身微贱遭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帝不得已进封为元妃”.虽然随着女真人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受汉文化影响越来越重特别是在宣宗以后女真世婚制受到冲击并开始逐渐衰亡.但终金之世这一婚姻形式都盛行.宗室子弟和公主的婚姻电仍然受世婚制的制约.因为世婚制乃祖宗遗制女真人已经形成观念认为世婚制度使得“公主下嫁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金室之世婚制可渭“婚礼之最得宜者”.凹金时期女真实行这种皇族与固定的后族世代通婚的制度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这种世婚制是原始婚姻的遗风其次这种婚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助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四、收继婚和隶役婚一接续婚盛行
女真社会还存在许多原始群婚遗风其中接续婚广泛流行.“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圆“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收继之制一般是夫之弟侄接续这一婚俗在金建国初仍大量存在.睿宗贞懿皇后李氏为了拒绝被宗族接续之只好在睿宗死后“乃祝发为比丘尼号通慧圆明大师赐紫衣.归辽阳营建清安禅寺别为尼院居之.”以示和皇室脱离关系.李氏是汉人所以不愿遵循女真习俗.文惟简《虏廷事实》《婚聘》条则日“虏人风俗取妇于家而其夫身死不令妇归宗则兄弟侄皆得以聘之.有妻其继母者与犬豸无异.汉儿则不然知其非法也.”《金史》卷六大定九年年正月丙戌制云“汉人渤海兄弟之妻服阙归室.以礼续婚者听.”此诏只说汉人、渤海而不及女真由此知女真仍遵守收继习俗.而金建立后对“妻母报嫂”等原始婚姻残余予以限制.由于受中原礼教的影响女真接续婚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基本上仅限于兄弟之间而且必须服终归父母家之后以礼续婚.同时由于女真人与汉人、渤海人交错居住接续婚也扩展到了汉人和渤海人之中但也必须符合以上两个条件才行到金朝中后期女真接续婚也逐渐衰微出现了许多寡居和为夫守节的妇女.天会八年年明确规定继父继母的男女不得相嫁娶.接续婚逐渐由盛行而趋向衰微这与其自身的进步和家庭形态的变化以及接受中原的影响有关.收继婚的出现和流行“虽与原始的群婚残余有关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基于对私有财产和继承权的关切.出嫁的妇女成为夫家的一个成员丈夫死后她和她的子女便要继承她丈夫的遗产.为了使这些财产和人力依旧保留在原有的家族和氏族之内最好的办法就是她在族内转房由族人接续收继.”锄二隶役婚隶役婚亦在女真人中广为流行.《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婚姻》条“既成婚婿留于妇家执仆隶役虽行酒进食皆躬亲之.三年然后以妇归.妇家用奴婢数十户牛马数十群每群九牝一牡以资遣之.”《金志》和《松漠纪闻》正卷亦记载此条.这种婚俗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民族都曾有过.而女真人的这一婚俗则有他们的特点第一夫婿要留在妇家执仆役三年以补偿妇家女儿出嫁的损失第二妇归时妇家给出嫁之女一定资产.从根本上说是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这种婚俗的产生.女儿出嫁妇家不仅失去一个劳动力也失去了应由她承继的一部分财产男家就以隶役形式来补偿这种损失这也是隶役婚的实质.
五、抢婚和放偷习俗
女真在建国前及建国初期还保留有如抢婚和“放偷”等某些原始婚俗的遗风.抢婚也称掠夺婚.对女真抢婚叙述较为详尽的《金史�9�9欢都传》记载“初乌萨扎部有美女名罢敌悔青岭东混同江蜀束水人掠而去生二女长日达回幼日滓赛.昭祖与石鲁谋取之……昭祖及石鲁以众至攻取其赀产虏二女子以归.昭祖纳其一贤石鲁纳其一皆以为妾.”由此可见其时抢夺妇女为妻妾之风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金朝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社会的文明使这种带有原始性的抢婚习俗逐渐被拒绝直至下令禁止.世宗大定十七年下令“以渤海旧俗男女婚娶多不以礼必先攘窃以奔诏禁绝之犯者以奸论”.这虽然是对渤海人的禁令但女真人原有的窃婚的旧俗大概在此之前已为习俗所禁止.“放偷’是女真人原始婚俗的另一种遗风.洪皓《松漠纪闻》正卷“金国治盗甚严每捕获论罪外皆七倍责偿.惟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是日人皆严备遇偷至则笑而遣之.既无所获虽畚镢微物亦携去.妇人至显人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则纵其婢妾盗饮器.他日知其主者或偷者自言大则具茶食以赎原注谓羊酒肴馔之类次则携壶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三朝北盟会编》有所引.《松漠纪闻》续卷和文惟简的《虏廷纪实》也都有关于放偷的记载.女真中依然保留有这种在北方民族中由来已久的“放偷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