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客观评价慈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4 14:28:35
求客观评价慈禧求客观评价慈禧求客观评价慈禧客观评价慈禧(一)  史界一直将清朝末年视为中国腐败的顶峰,并将中国化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因视之为清王潮的腐败.进而,又在这一观点作用下,把清王朝腐败的根源归

求客观评价慈禧
求客观评价慈禧

求客观评价慈禧
客观评价慈禧(一)
  史界一直将清朝末年视为中国腐败的顶峰,并将中国化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原因视之为清王潮的腐败.进而,又在这一观点作用下,把清王朝腐败的根源归之为慈禧太后47年的当政.通过后来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和渲染,使慈禧太后在中国人观念里成为一个对内集独断专横 冷酷无情 自私奢化于一身,对外奴颜婢膝 卖国求和的反面人物.
  近日,笔者读史,对这位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统治者重新有了一些认识,并愈发感到这位女性中国统治者的不寻常性以及其较高的政治能力.我认为,近代对慈禧太后的评价是不甚公平的.
  一 关于“丧权辱国”的罪行
  清王朝最大的腐败莫过于"丧权辱国".其具体标志一是在帝国主义的武力入侵面前屡战屡败;二是每次战后总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一些<<条约>>(即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一大部分出自慈禧统治中国的47年,割地赔款的数额比例大大超出了她执政以前的其它"条约".因此,慈禧太后一直被看作致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罪魁祸首.
  就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条约的签订源之于中国军队的战败,而战败则是由国弱而造成的,国弱的原因是什么?就中国统治者来说,应该归咎于慈禧吗?我们应该分析一下: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所谓的"盛世".最著名的有"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其中,距慈禧最近的就是清初的"康乾盛世".就当政者而言,"康乾盛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从时间间隔而言,从公元1662年到公元1795年,长达130多年.这个时期,由于统治者相继推行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维护多民族统一的政治经济措施,保证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安宁,人民乐业,经济繁荣,从而使国家社会经济从明末清初的战争疮痍里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登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治世局面.
  现在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从1795年康乾盛世的结束到慈禧登上政治舞台的1861年,仅仅66多年的时间,国力为何就如此不堪一击!其中原因应该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史界对康乾盛世的评价,仅仅是把盛和衰放在一个狭窄的中国版图上来评价的.并没有以世界作为参照物加以对照.以中国"合久必分,久分必合"的分合观看,这一时期,达到了国家空前的统一.以康熙时期对台湾的统一,对新疆的评价,对西藏和蒙古的巩固.可以证明,这一时期中国统一是空前的.以社会盛衰看,"康乾"时期,社会经济从明末清初的战争疮痍中恢复过来,实现了人民生活的安宁和经济的繁荣,使封建统治达到了历史发展的顶峰.如果我们关起门来看中国,这一时期确实应该被称作"盛世"是无疑的.
  可是,在这一时期,或者说在林则徐"睁开眼"看世界的前后,中国的统治者从来没有正视过国门以外的世界,他们并不知道地球另一端世界各国的发展,包括"康乾"在内都是用下眼皮观着那些眼中的"夷人",他们根本瞧不起他们,他们更不知道,他们从不放在眼中的那些"夷人"正在崛起,正在日益壮大,并伺机来吞食他们.
  从1496年哥伦布航海以后,西方人就已经把目光放到整个地球.他们垂涎着东方的繁盛,觊觎着东方世界的珍宝,他们想攫取这些,他们准备壮大自己,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强大征服东方世界.
  就在我们陶醉在"康乾盛世"的梦境里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方已经开始了变革.英国166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在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时,美洲也在这时候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这些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对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用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而,在1765年以哈格里珍妮纺纱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的发生,加速了西方阶级发展和科学创造的飞腾.从这时起,西方各国在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下,国力日渐强大起来.而我们自认为"强大"的中国却始终不能把自己的坐标放到世界中去.他们依旧闭关锁国.重农轻商(轻工).故步自封.思想禁锢,轻视科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点进取之心.以致在后来,当英国侵略者逼近国门时,还被所谓的"强大"套在脖子上,妄自尊大,最终在战争中失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衰弱是由于长期的"锁国"政策造成的,是固步自封的民族意识的长期积淀的结果.就统治集团内部而言,政治经济腐败即使在康乾时期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其时出现的著名贪官和绅就是一例.所以,这些都不能归罪于慈禧47年的统治,他以前的统治者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就此而言,慈禧的统治并非导致清朝末年腐败和丧国的主要原因.
  其次,再看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慈禧出生的时间在1835年.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她还只是一个6岁的孩童,自然不应该负战败的责任.的签订更与她无涉.所以,她并非"割地求和"的始作俑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__1860年,她那时还没有当政,战败的责任她不应该承担.1860年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她也不应该承担责任.在这些"卖国"条约里,和她有着直接关系的,一是1895年的,一是1901年的.可在当时,清朝已经发展到弱不禁风的地步,既不能战胜敌人,又想保持主权和巩固政权,恐怕也是非此而莫能为的.何况她的前人已经为她开辟了这条道路.
  因此,不能把历史留下来的结症让慈禧一个人来负,要说"丧权辱国"应该负主要责任的话,负责任的应该是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一切统治者.慈禧个人的责任不应该是最大的.
  二\关于主权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把主权看得非常重要的民族.在过去土地私有制的时候,人们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轻易将得手的土地转让于人.
  统治者看土地更是视土如命.他们把土地看作权力和政权的象征.对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言,一旦丧失土地,就意味着同时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午,"骊姬之乱"后的重耳为避难饿着肚子来到一个叫五鹿(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的地方. 他们看见一群农夫正蹲在地边吃午饭,重耳让狐偃跟他们要点.农夫们说:“我们哪有 多余的给你们吃呀?” 狐偃说:“不给饭吃,就把碗借给用一下好吗?” 一个农夫说:“倒是怪可怜的.”说着他就捧过一块土坷垃来,笑着说;“吃这个 吧!” 魏仇大怒,挥拳就要打,狐偃赶忙拉住魏仇,并且接过那块土坷垃来,露出笑脸说 :“公子啊,这可是个吉祥的兆头.咱们弄点粮食还不容易嘛,要想占领土地,可就难 了,老伯把这土给我们,还不是上天赐给我们土地嘛!快拜受才是.” 重耳听了 这番话语,便拜领了这块土坷垃.这一故事说明:中国人以"土"为本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国以土为本,丧失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国"存在的意义.
  慈禧太后当政的过程,正是世界列强疯狂对外扩张的过程.这些已经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把扩张的目光瞄准东方各国.并飘洋过海通过武力对这些国家进行征服.18世纪中叶,中国南边的印度开始化作英国的殖民地,越南从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887年柬埔寨和1893年老挝也分别沦为法国殖民地,合称为法属印度支那.在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被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境地.
  而在中国,在广大人民群众爱国激情催动下,中国军队对侵略者的战争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可是,由于国力羸弱,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实践证明,通过军事显然没有保住疆土的可能.因此,近代的清统治者都把守土的策略放在且战且和的方法上与列强进行周旋.战的目的为的是守土,和的目标也并非"卖国",既不能屈人之兵,又不想失去国土,怎么办?只有以"暂时割地"的方式去求得国土的永久存在.那些条约被称作不平等条约是没有疑问的.可是,既然国力不能平等,战争又是以一败而告终,还想实现谈判桌上的平等吗?
  然而,从这些不平等条约里背后,我们还可以有幸看到条约中的割地都是以"租赁"的形式出现的,都为日后可以收复国土留着伏笔.这样的"割让"保证了国家主权的长久存在.这在当时国弱民贫的窘态下,也可以是万般无奈的却宜之措.
  后来,我们在爱国和卖国的问题上,常常以战与和为标准进行划分,认为主和等于卖国,主战就是爱国,这其实是非常愚钝的和错误的观点.其实,就某种意义而言,因为有了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才有了后来的1945年日本战败后中国对台湾的收复,才有了不几年前的香港澳门回归.中国才没有整体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正是这些条约的签订,才有了祖国完整版图的继往开来.
  在慈禧统治的时代,我们的版图基本上是保持了完整的.包括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外蒙古,在那个时候还是完好无缺地存在在中国的主权内,可是在以后却把这块土地弄丢了,这应该不是慈禧的罪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