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8:37:22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26 科利亚的木匣  一、教材简说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科利亚是怎样从挖木匣得到启发的
26 科利亚的木匣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埋木匣部分讲了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木匣及木匣里有哪些东西,为什么埋木匣和怎样埋木匣的.挖木匣部分讲4年后,妈妈顺利挖出了自己埋的木匣,开始科利亚按原来的步数没有挖出木匣,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步数,挖出了木匣.最后一段讲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的道理.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合情合理,富有逻辑性,令人信服.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结论: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在原地.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4年,妈妈是成年人,步伐的大小一般不会改变.自己的步子却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二者均为教学的重点,后者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教师可准备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生字“匣”,读xiá,不读jiá;“避”,读bì,不读pì;仍,读二声,不读一声.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补,不要写成示补.“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3.指导学生阅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根据三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中,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课文.比如,可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写妈妈埋木匣的意图所在.第一次挖木匣时,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这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可用下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埋木匣只有5岁,步子小.



挖木匣4年以后,步子大.

第一次:



第二次:



最后一段写的是科利亚受到的启示.由挖木匣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教学中可结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4.本课使用了很多生活用语,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冰鞋、手锯、斧头,让学生联系生活用品识记词语.“难过、懂得、抢走”要结合课文中有关描写心情和动作句子来理解.

有些句子,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比如“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亚无论是向左挖,还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结果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这里表示的是结果与所预料的相符.这里的“果然”也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不光……还”表示意思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

5.这篇课文,层次分明,叙述清楚.朗读时,在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转换处注意停顿.

课文11—13自然段是朗读指导的重点.第11段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说话时速度快,语调是上扬的.“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这是对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体现对比的词语要读重些,如:“四年前”“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亚相信自己的分析没有错,因此,语气是肯定的.“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亚心里特别高兴.心中充满自信,语调要上扬.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老师也可以用范读加以指导.

6.课后第二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问可结合课堂学习来进行,第二问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还可以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感想.通过联系已有知识,联系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对周围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自己也要顺应变化,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待变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发言的机会,然后课堂交流.

第三题是抄写课文段落.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再背下来.然后,边抄写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课后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7.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交流的基础上,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目写下来.然后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这种认识和体会可多可少,内容不限.教师不作硬性要求.

四、参考资料

左琴科:(1895—1958)
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写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作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写作中篇小说《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记》受到联共(布)中央的批判.后从事翻译工作.

卫国战争:课文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4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