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9:49:11
《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

《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
《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

《边城》中翠翠是怎么样个女孩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一)翠翠 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白塔 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渡船 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
时间观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 ——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汁……”.
“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小姐有关.王小姐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 ——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 ).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
“铁汁”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少妇的边缘.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按照“国家话语密码”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