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理论成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4 01:37:12
“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理论成果?
“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理论成果?
“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指的是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科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它的主题或基本问题,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形态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的主要的理论创新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依据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观,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它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表现和存在形态,转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恢复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需要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发展世纪历程的历史跨度,思考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或曰现代社会主义观,思考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命运、道路和走势,把邓小平开创的现代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在社会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形态,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领导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基本问题,是依据时代的新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情况,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反思,赋予社会主义以现代形态,使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我们知道,欧洲资产阶级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而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向现实的转变,从科学预言向生活实际的转变,并依据那个时代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体制、模式,是为“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邓小平重登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时候,时代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实现了战后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世界社会主义也开始了历史转变的阵痛期.邓小平敏锐地观察时代的新特点,指出时代已从过去的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革与开放的时代.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内容,改革形式,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作出新回答,引出新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邓小平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邓小平自始至终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同时,邓小平又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善于从理论上思考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不能固守陈规,僵化封闭.这同样是邓小平自始至终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这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313页)中国要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实现“后发型”的现代化,就必须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解放思想,赋予社会主义理论以现代的新形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命运和出路的重大课题,是邓小平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根本点.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邓小平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核心问题,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同时,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看,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它的“精髓”,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路线和思维方法;第二层次,它的主题,它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思路,这属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第三层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的展开和具体化,即一系列的具体的个别的结论.在这个体系中,核心层次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邓小平重新确立、彻底贯彻并向前发展毛泽东制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在新的历史时代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解放思想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前提、条件,它围绕着和服务于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抓住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这一核心,从这样三个层次上来把握和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抓住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的、主要的贡献,进而科学地评价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完成由他所开始的从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在新的时代开创现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的“四个坚持”: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形态转变问题上的科学思维方法论特色
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具有他自己的思维方法论的特征.他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论.这种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特色,突出地表现为解放思想的“四个坚持”: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从全人类的高度观察问题的开放的态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坚持生产力的标准.这是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哲学基础,又是这个新社会主义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要解决一个出发点的问题.是从理论、原则、本本规定的那一端出发,还是从生活实际这一端出发?这是中国党内主观主义和实事求是两条思想路线的根本对立所在.邓小平旗帜鲜明地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摒弃那种脱离中国国情、离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代空想社会主义观念,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从虚无缥缈的“天国”降到中国大地,脚踏实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摒弃那种不顾中国特点,照抄照搬书本和外国模式的新旧教条主义,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壤,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独立自主的原则.邓小平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用极为精炼和通俗的语言概括了独立自主的原则,这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前一句话,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活动的独立自主原则,即由中国人自己认识中国国情,由中国人按照中国的情况自己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纲领和理论问题;后一句话,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独立自主原则,即中国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解决.中国的民主革命是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邓小平高度概括的独立自主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路线在中国共产党人全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思维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才能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在社会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
(二)坚持开放的态度和方法,从时代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思考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命运.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同上书,第282页)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也是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也应当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时代的新特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从中国实际出发.“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同上书,第274页)邓小平提出了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开放的态度和思想方法,这就是从时代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从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格局,俯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命运,而不是把社会主义看作孤立封闭地存在和发展的社会.邓小平敏锐地、冷静地观察分析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作出了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现在的世界是改革开放的世界等新论断,从这种对世界全局的新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我们只能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引出了全新的结论.邓小平以开放的态度和方法思考社会主义问题,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从世界全局观察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同属改革开放的世界,二者在改革开放中竞争、渗透、共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应当实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必须使自己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
(三)坚持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明确区分目的与手段,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的社会主义目的论的方法.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想,关键问题是明确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确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从根本目的上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不是如传统社会主义观念那样把社会制度、体制特征当作社会主义的目的或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目的或本质的这种新概括,坚持了真理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对我们思考社会主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作出科学的判断,把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最本质的东西,把具体的制度、体制等表示社会主义特征、特色的属性,同社会主义的目的、本质区别开来,有利于我们在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相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制度、体制等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条件、保证,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范畴,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而过去的“左”的指导思想的一个表现,就是把手段、条件、保证作为根本目的,作为不能调整和变革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思想僵化的状态,阻碍我们在具体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上的思想解放.“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永远坚持,毫不动摇.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在手段、条件、道路、保证等的选择、优化、改革问题上应当灵活多样,不断解放思想,而不能僵化封闭,作茧自缚.坚持了这种目的论,就是坚持了思想解放.
(四)坚持生产力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摒弃离开生产力水平去谈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与种种空想倾向.邓小平观察、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而在这三个标准中,关键的又是坚持生产力标准.关于生产力标准的内涵,邓小平作过广泛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社会制度、体制优劣的根本标准,是判断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的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与阶段的根本尺度.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真正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它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又和人民利益标准在根本上一致.邓小平又进一步把生产力标准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并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重新确立了生产力标准的原理,并对这一原理作出了新的阐发,在这一根本理论问题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有力地批判了唯心史观和空想社会主义观念,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恢复了它的科学性质,进而在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发展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命运,从根本上取决于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是否优于资本主义.坚持生产力标准,才能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问题上抓住根本和实质.
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的上述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三者作为“同一个东西”,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研究,写出了《资本论》.毛泽东把这三者作为“一体化”的方法运用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的研究,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同样把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三者作为“一体化”的科学方法论,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论,包括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独立自主的认识原则,面向时代和世界的开放的态度和方法,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的辩证法等,是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以生产力为本位的方法论体系.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内容和特点,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理论原则及其历史地位,了解邓小平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五论”: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基本理论标志
邓小平运用他的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方法,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的脉搏而更新内容,改变形式,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战略的,同时又包含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的新结论;它属于中国,同时又属于世界,属于当今的新时代.
邓小平提出的新的社会主义观,它所实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基本的理论内容和理论标志,是他的社会主义“新五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观察社会主义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的新视角.邓小平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新成果,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上书,第373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核心内容,但它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对这一论断的内容及意义,人们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说明.这里,只指出以下两点:
首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目的论.邓小平是从社会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这一最高层次上,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如前所述,它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科学思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共同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是理想,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共同富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要逐步地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这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就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体制特征当作目的、当作本质的思维方法.同时,邓小平的这一新论断,又是社会发展观的新论断,是按照社会主义的思路解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即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的统一问题的新论断,它又具有社会发展观的普遍性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特色,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反映的,乃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制度、体制三者及其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它的最终目的,即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指它的根本的经济、政治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和人民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的特色,即民族特色,主要的是指它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多样性、灵活性.社会体制是社会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运行和调节机制.本质与特征、特色的关系,乃是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条件、保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实现目的之手段、条件、保证当作目的的本身,因而当作不可移易、不可变化的东西加以固守.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者坚定不移的伟大目标和理想.必须把目的的坚定性与手段的灵活性统一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理想,我们要因时顺势,解放思想,及时而大胆地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调整制度,变革体制,重视制度和体制的优化.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特征的一个新论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是他的新社会主义观的最具特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包括三个层次的理论内涵:第一,是对时代特征和世界状况的新论断,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概括.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改革的世界,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第二,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特征的新论断.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僵化封闭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格格不入的.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从无产阶级的属性的高度作出的这种新论断,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社会,“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的概括和发展.从邓小平上述对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新论断,我们还可以进而作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是而且更加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资产阶级是改革开放的阶级,无产阶级同样是而且更加是改革开放的阶级.这样,我们就能真正从全人类的高度来理解和说明改革开放问题.第三,从上述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统一上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社会改革,我们的开放是复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领域的“大开放”,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265页、274页).以上这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构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的基本内容,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僵化封闭的偏向,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从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建设现实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论的角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所引出的一个新论断.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结论,同时它又包含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性的意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及其主要社会特征,人们已作过比较详尽的阐述和研究.这里要指出两点:第一,这是邓小平依据生产力标准的思想,以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作为根本尺度,观察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所引出的新结论.由于根本上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同上书,第225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漫长过程,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不发达到比较发达,从不够格到基本够格的发展过程.第二,我们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正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判断;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是什么阶段、什么水平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另外一种判断.这是两个具有重大区别的不同的问题,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浓厚的急躁冒进和空想成份的影响,真正脚踏实地建设现实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的理论成果,又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继续解放思想的理论武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对世界社会主义“世纪难题”的破解.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的全新论断,是他依据生产力标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世纪难题”的科学回答,是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质上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占有关系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交换关系相结合的理论.公有制同市场经济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排斥的异己关系,还是可以结合、可以并存的关系?这是困扰世界社会主义者整整一个世纪的难题.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主要特征,就是把公有制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列宁、斯大林在他们的晚年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但他们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地提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从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指导全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创立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以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政治经济学上的新突破,改写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确定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社会经济的新道路.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对于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性意义和价值在于:第一,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问题上增加了新的理论内容,即生产关系作为社会基本的经济关系,应当是占有关系(所有制)与交换关系(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两个基本关系的统一;现代社会生产关系要适应现代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的占有关系与商品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一种“双重”的适应.第二,这一理论向人们昭示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又不同于公有制与非市场经济(实质上是自然经济)相结合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是一种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方向(当然不是传统的公有制)又实行市场经济的道路,这就是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或者说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这是一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前无古人的大胆创造和试验.第三,这一理论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这是它们的共同性,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经济则以私有制为主体,这是二者在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个性、区别.其实,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一国两制”问题,那么,中国的大陆与港、台、澳地区在社会经济基础方面,也应当是共性(市场经济)与个性(所有制基础)的统一;经济方面的“两制”,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私有制为主体(即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制”.理论视角的这种转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处理经济的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