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阿斗懦弱无能吗?还有其它的原因说说来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8:08:45
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阿斗懦弱无能吗?还有其它的原因说说来看.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阿斗懦弱无能吗?还有其它的原因说说来看.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

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阿斗懦弱无能吗?还有其它的原因说说来看.
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阿斗懦弱无能吗?还有其它的原因说说来看.

三国时蜀国的刘禅向魏国自缚投降,难道光是阿斗懦弱无能吗?还有其它的原因说说来看.
蜀汉的灭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禅投降只是蜀汉灭亡的象征,实际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已经注定蜀汉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1、军事上,刘备彝陵大战的失败就已经为蜀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或者往前说,关羽丢失了荆州是蜀汉最终失败的缘起.荆州失陷前,蜀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策应,或者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但是,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再加上关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刘备军一胜,孙权立刻就抄了他的后路.
荆州虽失,蜀汉当时的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如果陈兵吴蜀边界,孙权恐怕也会乖乖的将荆州还给刘备,继续保持原来的均衡,事实上孙权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败是必然结果.
彝陵大败是蜀国损失惨重,一大批老成宿将或病死或阵亡,一大批久经战阵的士卒或被俘或战死,据估计损失精兵4万多人,军事上实际已经失去了本钱.之所以没有立刻灭亡,还要得益于魏吴两家的制衡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军事上实际上也只是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饮鸩止渴,但是蜀国的国力使然,诸葛亮明知道是毒药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了.
而且,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对魏国不断的骚扰也有利于吴蜀同盟的稳固,使魏国难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原来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魏国(或说司马父子)已经拥有了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
2、政治上:客观上,政治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蜀汉原来的政治优势是“汉室正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对“汉室”已经没有兴趣,魏吴在自己的领地统治都非常成功,没人愿意再恢复那个昏庸无能的“汉室”;而且,刘备和孙权死后,他们的继任者能力都非常一般.本来吴蜀各自的实力就较魏稍弱,此消彼长,差距就越来越大.
主观上,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很有才能,但是缺少刘备那种笼络人心的能力,说白了他也就是个军师的料,原来的老臣们未必都买他的帐,所以他只能在内部通过一连串的政治斗争打压原来的元老派(如魏延),和刘备一度比较器重的益州派(李严为代表),对外由于荆州的失去,难有外来人才输入,只能起用如廖化、杨仪等边缘人才,遂使国力益衰.
3、经济上.巴蜀地区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实际上蜀中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其综合国力跟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生产力的落后就决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后.君不见,蜀中土生土长的人才有几个?其人才基础非常薄弱,此时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会有人拖家带口、不辞凶山恶水地来投奔刘备或刘禅.没有人才的支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就会一塌糊涂,所以,后来的蜀汉政权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生产力的落后也注定了人口的缺乏.据说,到诸葛亮死后,蜀中差不多每6个人就有1个士兵或官员了,如此形势,加上穷兵黩武,“要大炮不要黄油”,难怪姜维要自己去屯田了.
同样因为这种经济形势,也注定诸葛亮要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一旦外敌打进家里,脆弱的经济可能立刻崩溃,蜀汉可能都坚持不到公元2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