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7:00:53
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从孔子的仁学及礼学的构建可知,孔子的思想无处不充满一种中庸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

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
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

谁能就‘中庸之道’进行客观的评价或感悟?
从孔子的仁学及礼学的构建可知,孔子的思想无处不充满一种中庸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思想就是一种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最重要方法论,中庸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的范畴之一,孔子曾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何谓“至德”呢?《论语·泰伯》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又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服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其中,泰伯是周文王的长子,本可以继承王位,但却多次将王位让给弟弟;而周文王虽然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以臣子的身份事服殷王朝.对于泰伯和文王所为,且不论其主观动机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传说中的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一种“至德”的证明.因为,泰伯和文王作为道德主体在面对王权与天下这样最大的外在诱惑时,仍然能够做出让渡的选择,这表明有更高的价值目标在吸引着他们去追求,而且,很显然,这种更高的价值目标不会是外在性的,而是内在性的,故孔子所谓“至德”是指一种“内得”而非“外得”,或者说是一种与“外得”相比较而存在的德.既然“至德”是指“内得”,则中庸作为“至德”也就是一种能够使主体的精神境界达到最高层次的“德”.而这种“德”,又包含着达成这一境界的方法论即“道”,故《周礼》曰:“至德”“以道为本”,王夫之也说:“道之至者,人不可违也,则中庸而已.”(《四书训义》卷二)孔子和儒家把中庸提得这么高,但为什么“民鲜久矣”呢?关于这一问题,涉及到中庸之道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