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21:17:41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作者:She--发布时间:2006-3-2022:42:27--[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序言】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
-- 作者:She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

①元末明初,倭寇骚扰我沿海(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②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③中国奸商与倭寇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严重。④戚继光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⑤赴闽、粤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⑥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万古流芳。...

全部展开

①元末明初,倭寇骚扰我沿海(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②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③中国奸商与倭寇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严重。④戚继光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⑤赴闽、粤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⑥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万古流芳。

收起

1.嘉靖三十四年(I555年),江浙倭患极为严重,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御倭寇的侵略。来到浙江后,戚继光马上检阅当地军队,发现军队中恶习泛滥,认为这样一支军队怎么能打败倭寇,于是出榜招兵,另建一支新军。不久,一支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的三千人的军队组建起来,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更新了战舰、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

全部展开

1.嘉靖三十四年(I555年),江浙倭患极为严重,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御倭寇的侵略。来到浙江后,戚继光马上检阅当地军队,发现军队中恶习泛滥,认为这样一支军队怎么能打败倭寇,于是出榜招兵,另建一支新军。不久,一支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的三千人的军队组建起来,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更新了战舰、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戚继光又根据江南地区地形多沼泽,道路弯曲,兵力不易展开以及倭寇善于设伏、短兵相接等特点,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箸名的“莺鸯阵”。一个莺鸯阵由十二名士兵组成,队长在队伍的最前头,队长身后有两行士兵,每行五人,最后是一名伙夫。队长身后的两名士兵手持藤牌,遮挡箭支、刀砍,掩护其他战友。在他俩背后是“狼筅”兵两个,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新武器,实际是在大毛竹上插上尖刀,可用于横扫挥舞,威力巨大。再后面分别是两行长枪兵和一行短刀兵,协同作战。这样一个小队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将上百个小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大阵,还可以变化为“二方阵”、“三方阵”等不同阵法,体现了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入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属的圻头、桃渚以及温州沿海地区,并兵分两路,妄图侵占台州、宁海。戚继光闻讯后,即以一部分兵力守卫台州,亲自率主力前往宁海迎敌。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宁海,切断了正在桃渚烧杀抢掠的倭寇的去路,迫使敌人在龙山地区进行决战。戚继光下令攻击,士兵个个同仇敌忾,怀着满腔怒火冲向敌阵,曾经不可一世的倭寇在戚家军攻势下一触即溃,残敌败退到雁门岭。雁门岭位于温州西面,地势险要,倭寇五年前在此击败过明军。苟延残喘的倭寇仍企图凭借险要地形,顽抗到底,妄想重温五年前的美梦。戚家军乘胜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将雁门岭上的倭寇残余全部剿灭。但在此时,另一支敌军却趁戚继光进攻雁门岭之际,进攻台州。台州兵力不多,且城墙不固,处境甚为紧急。戚继光闻报后,即刻回师救援。戚继光一到台州城下,运用先以火器进攻,接着以大队人马进击的战术攻入敌阵,并身先士卒,亲临火线鼓舞士气。在戚继光的激励下,士兵更加奋勇当先,义无反顾地杀入敌阵。狡诈的倭寇招架不住,便故意将抢夺的金银财宝扔到地上,引诱戚军拣拾,然后回师反扑。然而倭寇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戚家军纪律严明,人人都对倭寇犯下的罪行怀着刻骨仇恨,区区宝物又岂能动摇抗敌决心。戚军愈战愈勇,奋勇杀敌,很快就歼灭了这股倭寇。此战,斩首三百零八个,生擒巨魁两人,其余倭寇淹死江中。戚军伤亡极少,仅三名官兵阵亡。值得一提的是,当戚军出击时,伙军刚开始做饭。全军凯旋时,饭才刚熟。这足见戚继光行动之迅速。
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领六千军队到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在福建的活动十分猖獗,倭寇在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的林墩修筑大量倭垒,以此为基地大肆在福建沿海各地进行烧杀掳掠。八月,戚继光到达福建,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倭寇在横屿的基地。横屿位于宁德县城东北十里,漳湾之东的海中,与大陆一衣带水,离岸约十里,和大陆中间隔着一片浅滩。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全是泥滩,人和舟船难以通过。倭寇在岛上约千余人,并筑木城建基地,和牛田、林墩互为支援,妄图长期据守。要收复横屿,必须解决漳湾上的倭寇党羽,方可进兵。戚继光对倭寇党羽晓以大义,并保证对他们过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终使其全体投诚。八月九日早晨,戚继光利用退潮之机,让士兵用稻草铺路,一鼓作气,登上岸去。继而三面包抄,前后夹攻,焚烧岛上木城,在戚家军凌厉攻势下,倭寇负隅顽抗。经过六小时的鏖战,岛上倭寇全部肃清,此战,生擒九十余人,斩首二千六百余,救出被掳百姓三千七百余人,收复了被倭寇据守三年的横屿。
此时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地的倭寇数万人,听说戚家军到来,全都到牛田集中,分别在杞店、西林、上薛、木岭、葛塘、闻读等地据守,筑成一道延绵三十里的营垒。九月一日夜,戚继光率领所部,轻装衔枚,悄悄地向杞店急驰。到了倭巢,越墙而入,打开倭巢大门,大军一拥而入,倭寇从梦中惊醒,在懵懵转向之中,命丧黄泉。战斗一结束,戚继光又马不停蹄赶往银屏山设伏,将前来救援的七百倭寇全部消灭。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连破牛田、上薛、闻读等巢,一路追到新塘,共计斩首六百八十人,收降数千,解救被掳男女九百五十四人。盘据在西林、木岭的倭寇见牛田已破,抱头鼠窜地向惠安、晋江一带逃遁。

收起

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和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详细情况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儿》四 第十二章到二十二章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已经震动了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政府派遣了两支偏师前往朝鲜侦察敌情。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军埋伏,全军覆没。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

全部展开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已经震动了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政府派遣了两支偏师前往朝鲜侦察敌情。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军埋伏,全军覆没。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 这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丰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颁旨下令东征御倭援朝,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领军事。
明政府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精锐部队入朝参战,包括:辽东精骑10000;宣府精骑8000;大同精骑8000;蓟镇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保定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 江浙步兵3000; 川军步兵5000 。
辽东、宣府、大同的轻骑兵装备有轻甲、马刀、长矛、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来自明军的神机营,装备了火统、鸟枪和火炮。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援朝大军在东征提督李如松、副将李如柏、李如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公元1593 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18000余人。
次日明军发起总攻,李如松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日军凭借有利地形,用火枪不断射击,明军劲弩、火炮齐发,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战斗非常激烈。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激战至中午,中朝军队从三面攻入平壤城内,日军全线崩溃,纷纷夺路而逃。明军炮轰冰封的大同江面,骑兵分路包抄截杀溃敌,日军火烧、炮击、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平壤之役是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明军巧妙部署兵力,合理运用战术,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
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明军入朝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壬辰战争史诗中的华彩乐章——碧蹄馆大血战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1593 年1月24日——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亚洲战争历史的史册。
公元1593 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
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 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 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三眼火铳、集束火箭的压倒性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
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明将杨元各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
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四万,哪来的十万铁骑?
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不敢出战,而明军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
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加藤清正也交还了所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十九日率军进入京城,5月15日推进至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收起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

全部展开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嘉靖以后,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其原因有四:
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倭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倭寇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严嵩专权,贪贿公行,致吏治腐败,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战船锐减,海防设施久遭破坏,为倭寇活动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由是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并伺机多方掳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许栋、汪直等导引倭寇,聚于宁波境内,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中国朝野上下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反抗。福建巡抚在谭纶、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收起

戚继光、俞大猷等等都是抗倭英雄。

明初抗倭:指的是元末、洪武、永乐年间的抗击倭寇
之后日本派遣使臣到中国请求永乐皇帝册封,此后很长时间中日之间没有战事。
明中期抗倭:主要是嘉靖时期的抗倭斗争,出现了很多民族英雄,像戚继光、俞大猷、张经等等。
明后期抗倭:明神宗时期的援朝抗倭。...

全部展开

明初抗倭:指的是元末、洪武、永乐年间的抗击倭寇
之后日本派遣使臣到中国请求永乐皇帝册封,此后很长时间中日之间没有战事。
明中期抗倭:主要是嘉靖时期的抗倭斗争,出现了很多民族英雄,像戚继光、俞大猷、张经等等。
明后期抗倭:明神宗时期的援朝抗倭。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