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1:48:48
受想行识什么意思受想行识什么意思受想行识什么意思受想行识  世界可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也称为色法;心理方面称为名法.我们经常听到前辈提起,或在古籍里经常可看到“色法”(身法)和“名法”(心法)这字

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受想行识什么意思
受想行识
  世界可为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也称为色法;心理方面称为名法.我们经常听到前辈提起,或在古籍里经常可看到“色法” (身法) 和“名法” (心法) 这字眼.希望能了解“色法”和“名法”的使用,即是把世界分为两个方面,或把世界万物分成两大类:“色法”为“物质”,它不属于心识,而另一种属心识或心里的感觉,总称为“名法”或“心法”.但为了更加详细地解释,再把心法分为四个部份,称为受(VEDANA)、想(SANNA)、行(SANKHARA)、识(VINNANAM).受、想、行、识这几个名词,在我们佛教界里是随处可见的.相信各位都曾听说过,当我们把“色”的部分,即色法加入这四种心法,就形成了五个部份,统称为五种组合,巴利文称为“五蕴”,译为形成世间的五种组合,尤其是人和生物.
  “观看世界”意思是要多观察世间的生物,尤其是我们人类,因为一切问题都在人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必须要了解,但真正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人,人类的教育已足以令我们伤透脑筋了.认真地说:我们把人称为五种和合也可以,因为世上各种的和合,绝对不会超过这五个范围,五蕴构成一个人,是每个人所共有的.
  我们人可区分为五种和合,那物质的身体称为“色”或“色蕴”,心的四个组合,分别为:第一个组合称为“受”,是感觉到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生起各种果报的原因.很肯定的,只有这三种感受:即乐或满意;苦或不满意;另一种是在不知苦乐的情形下,即它还在痴呆中,但同样的它也是一种感受.一切的感受肯定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时常存在我们身上,一整天都充满着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我们每一个人自然是有着任何的一种感受,比如当我们坐在这里而升起了麻痹的感觉,可称为苦的感受,此时若听到某一些我们所满意的声音,就会生起乐的感受,因此就没有苦的感受了.而那痴呆的感受,是有时当我们接触或知道某些事务,但却怀疑它到底是怎样的而不能明确地下个决定,对它们到底是喜欢或厌恶,贪爱或嗔恨等,这样就生起另一种不能确定是苦或乐的感受.因此我们就把所有的受分为三种,即是“乐”、“苦”或“不苦不乐”.我们将不间断地生起其中的一种感受.“受蕴”即是由这三种感受组成,这是在心方面的第一个成分,但是从五蕴来看则属于第二种的因缘和合.
  接下来的一个因缘和合称为“想”,在文字上翻译为全面的“认识与辨别”,虽然它也是一种感觉,但却与前面的不同.前面所讲的感觉是属于知道苦、乐、不苦不乐的感觉.而“想”却是一种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么是什么”,“想”有着良好的醒觉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希望各位能掌握其真正的含义,总比只是掌握语言文字,或只是那“想”的声音来得好.一般人比较喜欢称它为“记忆和认识”,这也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我们还有着记忆和认识,不就是还清醒着吗?当我们从眼、耳、鼻、舌、声接触时,就有所感觉,记忆起和认识它是什么,如随着我们的记忆去认识辨别是白色、青色、红色,是长、短、高、低等等.这都是良好觉知的认识感觉,有这一种认识感觉即是我们还清醒,称为“想”.在心 (名) 法中,被安立在第二种类的因缘和合‘积聚’里.
  第三个积聚称为“行”,其含义实在是太多了,使人混淆不清,在名词上也有很多解释,请别把它和其他种类的“行”混为一谈.“行”是心法中的一部分,也可称为“心想”心的思惟)或“组合的造作”.种种的因素组合起来,就产生造作.在文字上的“行”译为组合的造作,但它的动态则为心想、思考的感觉,想好的、想坏的,这都是“心想”,由于内在的组合造作而引起“思”的感觉就是“行”,在这里把它局限在“思考”和“心想”中.“行”在其他方面的意义是“组合造作”出来的善法、身体、事务、有心识或无心识的一切.由于语言文字的原故,把它译为组合也可以,不论那组合是什么,都称为“行”.对由这五种积聚而构成的人类来说,“思”只是其中的一种积聚,为第三个积聚,若把色蕴也加进去,则总合为第四个积聚.
  识蕴属于最后一个心法,也是名法的第四种积聚,“识”的任务即是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知觉.“识”可简单译为“清楚的了别”(察觉).但它的真正含义是依照自然的本能去了别,但不可译为正确认识的了别,因为它只是一种知觉.当有外缘和眼根在一刹那间相碰,而去领接这外境,察觉出它是某一种色尘;一旦有外缘和耳根相碰,即能察觉出那是一种声尘;而鼻根一碰到外缘,也能立刻察觉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味,当心去执行在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的知觉时,就称为“识”.
  备注:“诸比丘,我说行是业.”[xvi]是佛陀对业下的定义.[xvi] 《增支部》第三卷第四一五页. “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根据上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这裏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恶心的心所.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参考资料,佛使尊者--人类手册,毗耶达西法师(Ven . Piyadassi) --佛陀的古道,南传52心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