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4:46:23
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是什么意思?
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是什么意思?
战国时期的“合纵联横”是什么意思?
"合纵、连横"的学说是战国时期一种主要的学说,合纵符合六国的利益,反对合纵符合秦国的利益.
周朝封立了大量的封国,使他们通过拜会、探访增进相互交往,用酒宴招待他们,以增进欢乐友好,实行会盟而增进团结联合,就是希望他们共同协作、共保国家.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而齐、楚是韩、魏、赵三国的基础,他们在形式上相互依托,表里间相互依赖.韩、魏、赵三国进攻齐、楚是自断根基,而齐、楚征战韩、魏、赵三国则是自撤屏障.可那有自己拆毁屏障以讨好敌人,还说敌人将爱惜我而不会攻击我.做人也一样,一定珍惜自己身边现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有人攻击你,别人就先替你挡了,则你就会很省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基础做保护伞,那做人做事就要付出比别人大一倍或几倍的辛苦.
苏秦合纵 苏秦可以说动六国,但是偏偏秦国不买他的账,合纵使他有机会报复秦国.据说(据有一说)苏秦和老同学张仪彼此呼应,利用7国之间的矛盾,达到两人分别掌管七国权力,在7国呼风唤雨,而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
苏秦为什么对燕特别袒护呢?
因为苏秦先仕于燕,他是从燕国出道,虽然掌六国相印,毕竟六国各怀鬼胎,不能全依靠.苏秦的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名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仪连横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做“合纵”.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