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3:57:02
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后几场战争的年

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
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

牧野之战商纣王为什么失败?------中国最大的一场灾难(6)
后几场战争的年代比较靠近一些,记载它们的资料也比较详尽,所以给它们的历史定论就容易得多.唯有牧野之战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资料也比较匮乏,给人的印象也就比较模糊,只是笼统地说:商纣王残暴失政,武王行仁义之师伐之,商纣王临时组织起七十万之众,与武王的五万之师战于牧业,由于商朝军队对纣王的不满而临阵倒戈,导致了纣王牧野之战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 后来的历史学家都把牧野之战的失败原因归于商纣王的失政,说成是商朝军民的离心离德导致了牧野之战的失败.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深入,疑点却越来越多,尘封的史料不断在证明,商纣王是被冤枉的!因为商纣王不但没有失政,而且政绩还十分突出,在军事上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帝乙,商王朝在灭亡的前夕是十分强大的,商纣王也是以强者的姿态倒下的,他身上所背负的许多罪名都是强加给他的,商纣王是冤枉的! 其一:商纣王并不是众叛亲离! 如今的史料都把商纣王的灭亡说成是他众叛亲离造成的,但这种说法又有许多的漏洞存在,就是公认的正史资料都不能自圆其说.武王带领军队进攻朝歌时,商纣王的精兵猛将都在外作战,这是许多史料都承认的事实.一个外部有军队开疆拓土,遇到突然奇袭又能迅速组织起七十万战斗人员的帝王,说他是众叛亲离,这符合常理吗?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崇祯皇帝怎么不组织起七十万人进行抗击?朱元璋命令徐达率军北伐时,元顺帝怎么不组织起七十万人进行抗击?况且崇祯皇帝和元顺帝就是在失败时,他们权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人口是不下于几百万的,组织起七十万抵抗力量是有这个条件的,只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这种组织能力,他们才是真正的众叛亲离!商纣王不该背这样的名声. 其二:商纣王并非一直在朝歌享乐. 如今的史料都记载着,商纣王正在听歌看舞的时候,得到了武王进攻的消息,就赶紧停止娱乐,进行战前准备的.其实事情并不是如此,据现在考证,在牧野大战之前,商纣王是一直在开辟东夷、淮夷、虎夷(也就是人方、林方、虎方)的前线,他一直指挥着商朝军队作战,并非一直待在朝歌享乐、听歌看舞.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5年的正月间,是商纣王从战争的前线回朝歌过年时,遭到武王突然奇袭的,而他的十几万精锐之师并没有同他一起回来,而是留在了东夷前线,由他手下的将军攸侯喜统领着.商纣王回朝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商朝人特别重视祭祀,商纣王是会朝歌主持祭祖祭天一类大典的. 所以说,武王选择的进攻时间相当巧妙,如果在商纣王不在朝歌的时候进攻,顶多占领商朝的都城,到那时商王还在,商纣王的精锐之师还在,谁真正灭亡就是一个未知数了,假如纣王带领他的十几万部队向占领朝歌的周军反击,周武王的五万多人能不能抵挡得住还真是一个未知.所以在商纣王脱离军队的时候进行突袭是最好的时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斩首行动”,是“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可见周武王够阴的,但他的阴谋却取得了成功. 其三:阵前倒戈的士兵应该是商军抓获的俘虏. 如今描写牧野之战战争场景的史料,都提到了商纣王军队的阵前倒戈,就是太史公的《史记》中也提到了,可见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我觉得这些阵前倒戈的人,不是真正的商朝军民,而应该是商朝军队在以前战争中抓获的俘虏,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 当时的东夷部落经常向商朝发动进攻,从商朝的领土上掠去大量的百姓做奴隶,对商朝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纣王的父亲帝乙就曾经和东夷大战了一场,但没有取得胜利.纣王登基后,铸造了大量的兵器,亲帅大军出征东夷,东夷各部联合起来进行抗击,却挡不住纣王的凌厉攻势,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伏了大多数的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商纣王所抓获的这些俘虏,也一定有许多人被押回朝歌做了奴隶,武王进攻朝歌时,纣王临时组织起来的七十万人中,也一定包括这些被押回来的俘虏.做为被俘人员,其地位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平时受虐待也是难免的,这样的人上了战场,也肯定会向淝水之战中的朱序一样,起一些反面作用,所以牧野之战中,临阵倒戈的一定是那些人!从后来纣王的哥哥箕子带人去了朝鲜;攸侯喜带领的十几万军队不知所终;几年后纣王的儿子武庚有带领商人武装叛乱来看,商朝人临阵倒戈的可能性很小.大这些倒戈的俘虏在牧野之战中,对商军所起的破坏作用却是不容低估的! 其四:牧野之战时,纣王军队的武器是处于劣势的. 在当时的中国国内,青铜器应该是最坚硬的人造材质了,商朝的都城朝歌附近,应该是青铜制造业的中心.但在当时的商朝,并不是把所有的青铜都制成兵器,因为他们还要制造青铜日用品、大量的祭祀用品,以及生产用的农具等等,从当时的制造规模上来讲,这种青铜材料并不是特别宽裕的.所以,虽然商纣王改进了兵器的精确程度,但那些先进武器一定装备了在前线作战的十几万商朝军队,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武王进攻朝歌的时候,朝歌城内不可能再有装备七十万人的库存武器存在,应该说商纣王临时组织起来的七十万人之中,有不在少数的人是扛着木棍上战场的,而且手持木棍的人还不在少数. 也许在当时商纣王的意识中,周武王军队的装备不会好到哪里去!商纣王存在这样的认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当时周文王的所在地,青铜制造业并不发达,可能甚至是没有.因为当时的青铜制造技术,和现在造原子弹差不多,属于尖端技术行业.从铜、铅、锌矿的矿藏开采开发,到提纯冶炼,再到青铜模具的制作、青铜器的成品成型,以及技术工人和这些青铜制造设备,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制造出来青铜器的!周文王那里没有这些东西商纣王是知道的,这也是事实.所以商纣王是对周武王抱有轻敌思想的,因为如果不是轻敌,他不可能把大部分军队都调到东夷前线,而不对周武王做一些防范措施.因为他囚禁周文王的原因,就是发现了周文王有反心. 但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却在军队的武器装备上,给了商纣王一个出其不意,打了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周武王的军队也装备了精良的青铜武器,这也是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现在的考古学家发现:在商朝旧都朝歌不远处,至今仍有一个叫“小王庄”的地方,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个小王庄就是当年周武王制造精良青铜武器的秘密地点.可以说周武王是在商纣王的眼皮子底下,用商朝的青铜制造技术来装备自己的军队的,而负责这项重要任务的,就是周文王的一个小儿子,这也是“小王庄”名字的由来. 当时主管军事的姜子牙和周武王已经认识到,要想战胜商纣王,没有先进的武器是办不到的,而他们的周部落又没有这样的生产能力,他们便采用了这种阴暗手段,来从商朝这里获得.为了不被商纣王发觉,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首先,参与武器生产和制造的人员要绝对可靠,他们可能是来自周部落的忠实成员,这在当时既没有户籍制度,人烟又不是特别稠密,人们流动性特别大的情况下,有一些陌生人出现在朝歌附近,是不会引起商纣王的注意的!周文王的一个儿子亲自来到敌人的心脏做这件事,可见其事关重大. 为了掩人耳目,这些来自周部落的武器制造者,采取白天生产铲形农具,夜晚便把铲形农具改成军人用的“戈”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因为在当时,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区别很小,只要把下方的一个突出部位变换一下角度,农具就变成了兵器.这些暗箱操作制造出来的兵器,在牧野之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的! 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的军队是五万左右,而商纣王虽然临时组织起来了七十万人,但这七十万人中,手持青铜武器的顶多只有一万人,因为回自己的家乡过年的商纣王,不会带许多的部队回来,最多是带着他的贴身卫队而已.如果随他会朝歌的部队太多,必定会造成东夷前线的兵力空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当七十万手持原始武器的的人,突然面对五万手持锋利青铜武器的敌人时,给商纣王带来出乎意料一定是巨大的,这回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商纣王原来的作战方案,这也是商纣王牧野之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五:周武王是用阴暗的作战方式取得了胜利. 中国最早的兵法著作应该是《六韬》和《三略》,其作者就是建立周朝的功勋之臣姜子牙,兵法的真实意义已经被战国时期的孙武子一语道破,就是:“兵者,诡道也!”其实所谓的兵法就是教导人们怎样不择手段地去战胜对手,明的、暗的、见的人的、见不得人的,只要对战胜对手有用处,都可以算在兵法的范畴之内.可以说,姜子牙的《六韬》《三略》是开中国兵法之历史先河. 在牧野之战中,和姜子牙对阵的商纣王也许并不认同姜子牙的打法,他们认为不择手段的兵法是胜之不武,这是由他们所坚持的不同文化决定的.因为前期先民们之间的战争大多是争勇斗狠,不屑使用那些三十六计、七十二变的,也是不赞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在他们简单的思维中,赢就是赢,输就是输,不搞那些歪门邪道的兵法谋略.春秋时期宋襄公的战争原则,可能就是周朝之前,原始先民之间战争的真实再现,虽然宋襄公被后来的兵法谋略者所耻笑,但他输得光明正大. 所以说,商纣王的战争法则是和宋襄公有相似之处的,就是不在敌人“半渡”的时候进攻,不在敌人没有列好队之前打击他们!也许现在的人不理解,说宋襄公愚蠢,说古代人脑袋不开化,但这恰恰说明他们的思想纯朴,如果他们也像我们现代人这样会釜底抽薪、会隔岸观火、会坐山观虎斗,他们也早就搞改革开放了. 但和商纣王对阵的姜子牙却不是这样的作战思想,只要能取得胜利,什么样的方式他是都肯用的!所以作为兵法鼻祖的姜子牙,对怎样才能取得牧野之战的胜利,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作为一个总策划者,他对商朝军队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方式一定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找到了可乘之机.牧野之战的真实场景已经不可重现,现存的资料也叙述地比较笼统,但有人在三千年后的今天,从商朝旧都附近的一种儿童游戏中,找到了当时战争场景的缩影.在这种当地盛行的儿童游戏中,我们可以再现一些当时的战争场面. 在如今的商都旧址附近,当地的儿童都喜欢玩一种战争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在地上画一条长线,这条长线代表是一条河,负责防守的一方站在长线的不远处,而进攻的一方则要从长线与防守方的中间通过,能冲的过去就算赢,被推过长线就代表掉到了河里,当然算输. 游戏开始后,当进攻的一方按常规从防守方与长线之间跑过时,很容易就被防守一方推过了长线.这是在明显不过的事,因为一个奔跑着的人,被人从侧面给一个推力,是没有反抗能力的.可是当游戏进行到一半,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负责进攻的几个人突然冲上前去,死死得抱住了那几个负责防守的儿童,使他们失去了防守的能力,后面进攻的儿童则趁机从长线与纠缠在一起的儿童之间冲了过去,进攻方胜利了. 当地人谁也说不清这种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只知道这种游戏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我们可以设想:牧野之战的战争场景,一定给当时的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千年不遇的宏大场面,不要说当时的亲身经历着,就是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少见的.战后的人们一定用模仿的方式向没有经历那场战争的人们,以及向他们的后代描述当时的整个过程,这就形成了一种流传至今的民间游戏. 我们可以从这种游戏中,寻见周军进攻的意图,就是“擒贼擒王”的作战思想.姜子牙一定是趁着商朝军队立足未稳之机,抢先发起了攻击,用一部分人挡住商军的精锐部队,让另一部分人从险要之处直冲商朝大军的指挥中心,让七十万人的指挥系统瘫痪掉,那些强迫上战场的东夷俘虏则趁机捣乱,牧野之战就这样以商军的失败告终. 要知道,七十万人摆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在商军摆开的这段时间内,姜子牙的这种计谋才是实施的最好时机,假如等七十万人摆好阵势,这种计谋就难以奏效了.因为五万对阵七十万,在人数上就给人一种威慑力,如果姜子牙不用计谋,不用奇计,是很难取得胜利的,人数上的优势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这种趁对方立脚未稳、直击其心脏的战法,用在商纣王临时组织起来的七十万人身上,是极能产生效果的,如果商纣王带领的是攸侯喜那些身经百战的正规军,姜子牙的这种战法就未必能奏效. 所以姜子牙正是抓住了这些对自己有利,对商纣王不利的时机和战术指导,以一个小部落之众战胜了处在强势状态之下的商王朝,完成了从周文王的父亲开始,就一直想做而又没有做成的事情.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从周文王的父亲开始,就一直在算计着商王朝,就一直想取代商王朝,来实现他们姬姓人家天下的美梦.所以说,他们是做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准备的,不管从军事上还是从宣传上,明的、暗的阴谋全用上了,由于他们“点”把握得好,阴谋运用得当,商王朝最终倒在了他们手里.但中国人真正的灾难却在他们美丽的谎话中开始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