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0:30:10
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我就是学地理师范专业的,帮你总结一下吧,正如楼上所说,百科上的和书本上的有一些不一致.下面都是我总结的高中部分的知识

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我就是学地理师范专业的,帮你总结一下吧,正如楼上所说,百科上的和书本上的有一些不一致.下面都是我总结的高中部分的知识啊.
一、对流层
1.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
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平流层
1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层大气
1.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
2.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

百度百科上全有。
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

全部展开

百度百科上全有。
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情况有突然变化。其变化的情形有: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很慢,或者几乎为等温。根据这一变化的起始高度确定对流层顶的位置。对流层顶的气温,在低纬地区平均约为-83℃,在高纬地区约为-53℃。对流层顶对垂直气流有很大的阻挡作用,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使得那里的能见度往往较坏。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0403.htm
平流层(stratosphere)
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平流层是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底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在温带地区,商业客机一般会于离地表10公里的高空,即平流层的底部处巡航。这是为了避开对流层因对流活动而产生的气流。而在客机巡航阶段所遇上的气流,大多是因为在对流层发生了对流超越现象。同样地,滑翔机一般会在上升暖气流上滑翔,这股气流从对流层上升到达平流层就会停止。这样一来变相为世界各地的滑翔机设定了高度限制。(纵然有些滑翔机会用上背风波来飞得更高,把滑翔机带到平流层之中。)
平流层是一个放射性、动力学及化学过程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区域。因为其水平的气态成份混合比起垂直的混合都来得要快。一个较为有趣的平流层环流特性是发生于热带地区的准双年震荡(QBO)。这种现象由重力波引导,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而引至的。准双年震荡引致了次级环流的发生,这对于全球性的平流层输送诸如臭氧及水蒸气等尤为重要。
在北半球的冬季,平流层突发性增温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平流层吸收了罗斯贝波所致。
臭氧损耗
臭氧层的损耗主因,是因为平流层中存在着含氯氟烃(简称CFCs - 如CF2Cl2及CFCl3)。含氯氟烃是氯、氟及碳的聚合物。正因为含氯氟烃的稳定性、价钱低廉、无毒性、非易燃性、非腐蚀性,时常被用作喷雾剂、冷却剂及溶剂等等。但正因它的稳定性却使其持续存在于环境之中,不易化解。这些分子会逐渐地飘到平流层,继而进行一连串的链锁反应,最终会使到臭氧层受到损耗。
美国政府早于1980年已经禁止使用含氯氟烃作为喷雾剂。世界各国亦开始于1987年9月努力减少使用含氯氟烃,直至1996年,全球禁止工厂生产及释放含氯氟烃的法例终于生效。但这些努力却因为中国及俄罗斯约值5亿美元的非法生产而被彻底地挫败。所以含氯氟烃的数量直至2000年早期还在上升,预计在本世纪中期才会回落至合理水平。
物质组成
氮气、氧气、少量的水汽、臭氧(在22-27千米形成臭氧层)、尘埃、放射性微粒、硫酸盐质点。
运动特征
平流层内的风力分布颇为特别,首先平流层底部受到对流层顶部的西风带影响,所以几乎都吹着西风。然后,平流层上中部则会出现以下的现象。极地附近的夏季会有极昼的现象发生,所以处于夏季的半球,高纬度地区受到的日照时间会比低中纬度地区为长。因为极地附近会因臭氧层而渐渐和暖,结果形成了高压状态。反之低纬度会相对地处于低压状态。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就会产生出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的气流。可是这种气流又受到科里奥利力所影响而变成了东风。因此,在平流层的上中部除了特别的场合以外,夏季会比较盛行东风,亦即东风带,称为平流层东风。
而冬季来临时这个现象就会逆转发生。极地附近就会与夏季相反整天也不会受到太阳照射,结果高纬度地区就会比低中纬度地区低温,亦即进入低压状态。因此产生了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再因科里奥利力的影响而变成了西风,称为平流层西风。由于这种现象会随季节变化而改变风向,所以亦可被认为是季候风的一种,称之为平流层季候风。平流层西风及平流层东风的最大风速都可达到每秒约50米。
人类应用
航空
目前大型客机大多飞行于此层,以增加飞行的稳定度。原因有:
能见度高: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
受力稳定: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凉,大气不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噪声污染小:平流层距地面较高,飞机绝大部分时间在其中飞行,对地面的噪声污染相对较小。
安全系数高:飞鸟飞行的高度一般达不到平流层,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就比较安全。当然,在起飞和着陆时,要想方设法驱赶开飞鸟才更为安全.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9423.htm
高层大气(upper atmosphere)

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对于高层大气起始高度的划分不尽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气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为高层大气下限,也有人把中间层顶(约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热速度高的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大气分层
地球大气按其基本特性可分为若干层,但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层方法。常见的分层方法有:①按热状态特征 ,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和 外层(又称外逸层或逃逸层)。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②按大气成分随高度分布特征,可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均匀层是指从地面到约80千米的大气层,因其大气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保持不变。均匀层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克/摩尔,为一常数。非均匀层为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不同大气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随高度而变,平均分子量不再是常数。③按大气的电离特征,可分为电离层和中性层。中性层又称非电离层 ,是指以中性成分为 主的大气层。电离层又可分为D 层、E层和F层。
在80千米以下,大气处于均匀混合状态;而在约80千米以上,大气湍流逐渐消失,逐渐过渡到分子扩散平衡状态 ,约在120千米以上达到完全扩散平衡 。扩散平衡就 是在重力场作用下,大气中重的成分分布于低层,轻的成分分布于高层,使得大气的平均摩尔分子量随高度递减。高层大气中除分子运动外,还有全球尺度的环流、潮汐和声重波等宏观运动。
高层大气的热状态受太阳紫外辐射加热所控制,使得约80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并随时间、经纬度、太阳活动、磁层扰动等而变化。太阳紫外辐射造成高层大气氧分子的分解。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 线又使N2、O2和O等电离形成电离层。高层大气粒子受太阳辐射激发和太阳高能粒子的轰击,能产生气辉、夜光云、极光等发光现象。
大气探测
高层大气的探测方法可分为间接法和直接法。①间接法。在观测目标以外(主要在地面),利用探测仪器观测高层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如流星、极光、气辉等,推算不同高度的大气成分、密度和温度;或通过研究声、光、电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及其穿透大气时所发生的变化,探测大气不同高度上的密度、温度和电离程度等。②直接法。利用飞机、气球、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飞行器,把探测仪器带到所要观测的空间,测定飞行器周围的大气参量;或通过研究空间环境对飞行器的影响,如卫星的大气制动来探测大气密度。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6475.htm

收起

这个要从高中地理抄。
百科上的和书本上的不一致。加之对一些层面科学界也存在争议。

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气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

全部展开

对流层(troposphere)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气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 、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和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情况有突然变化。其变化的情形有: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很慢,或者几乎为等温。根据这一变化的起始高度确定对流层顶的位置。对流层顶的气温,在低纬地区平均约为-83℃,在高纬地区约为-53℃。对流层顶对垂直气流有很大的阻挡作用,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使得那里的能见度往往较坏。
从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范围内称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厚度随地区和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约为15公里,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为8~12公里,对一定地区而言暖季大于冷季。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0.65℃,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83℃,高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3℃。由于近地层的空气接受地面的热辐射后温度升高与高空冷空气发生垂直方向的对流,构成了对流层空气的强烈对流运动,云、降水等天气现象都在这一层里发生。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次,大气污染现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里,特别在靠近地面的1~2公里范围内。 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l0-12km,两极附近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这一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 m,温度降低0.6。c。内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发射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膨胀上升,上面冷空气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强烈的对流,对流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在l-2km以下,受地表的机械、热力作用强烈,通称摩擦层,或边界层,亦称低层大气,排人大气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活动在此层。在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响变小,称为自由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现在此层。对流层和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
平流层(stratosphere)
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低部。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而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里左右。平流层是夹于对流层与中间层之间。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底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在温带地区,商业客机一般会于离地表10公里的高空,即平流层的底部处巡航。这是为了避开对流层因对流活动而产生的气流。而在客机巡航阶段所遇上的气流,大多是因为在对流层发生了对流超越现象。同样地,滑翔机一般会在上升暖气流上滑翔,这股气流从对流层上升到达平流层就会停止。这样一来变相为世界各地的滑翔机设定了高度限制。(纵然有些滑翔机会用上背风波来飞得更高,把滑翔机带到平流层之中。)
平流层是一个放射性、动力学及化学过程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区域。因为其水平的气态成份混合比起垂直的混合都来得要快。一个较为有趣的平流层环流特性是发生于热带地区的准双年震荡(QBO)。这种现象由重力波引导,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而引至的。准双年震荡引致了次级环流的发生,这对于全球性的平流层输送诸如臭氧及水蒸气等尤为重要。
在北半球的冬季,平流层突发性增温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平流层吸收了罗斯贝波所致。
臭氧损耗
臭氧层的损耗主因,是因为平流层中存在着含氯氟烃(简称CFCs - 如CF2Cl2及CFCl3)。含氯氟烃是氯、氟及碳的聚合物。正因为含氯氟烃的稳定性、价钱低廉、无毒性、非易燃性、非腐蚀性,时常被用作喷雾剂、冷却剂及溶剂等等。但正因它的稳定性却使其持续存在于环境之中,不易化解。这些分子会逐渐地飘到平流层,继而进行一连串的链锁反应,最终会使到臭氧层受到损耗。
美国政府早于1980年已经禁止使用含氯氟烃作为喷雾剂。世界各国亦开始于1987年9月努力减少使用含氯氟烃,直至1996年,全球禁止工厂生产及释放含氯氟烃的法例终于生效。但这些努力却因为中国及俄罗斯约值5亿美元的非法生产而被彻底地挫败。所以含氯氟烃的数量直至2000年早期还在上升,预计在本世纪中期才会回落至合理水平。
物质组成
氮气、氧气、少量的水汽、臭氧(在22-27千米形成臭氧层)、尘埃、放射性微粒、硫酸盐质点。
运动特征
平流层内的风力分布颇为特别,首先平流层底部受到对流层顶部的西风带影响,所以几乎都吹着西风。然后,平流层上中部则会出现以下的现象。极地附近的夏季会有极昼的现象发生,所以处于夏季的半球,高纬度地区受到的日照时间会比低中纬度地区为长。因为极地附近会因臭氧层而渐渐和暖,结果形成了高压状态。反之低纬度会相对地处于低压状态。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就会产生出从高压处流向低压处的气流。可是这种气流又受到科里奥利力所影响而变成了东风。因此,在平流层的上中部除了特别的场合以外,夏季会比较盛行东风,亦即东风带,称为平流层东风。
而冬季来临时这个现象就会逆转发生。极地附近就会与夏季相反整天也不会受到太阳照射,结果高纬度地区就会比低中纬度地区低温,亦即进入低压状态。因此产生了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再因科里奥利力的影响而变成了西风,称为平流层西风。由于这种现象会随季节变化而改变风向,所以亦可被认为是季候风的一种,称之为平流层季候风。平流层西风及平流层东风的最大风速都可达到每秒约50米。
高层大气(upper atmosphere)

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对于高层大气起始高度的划分不尽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气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为高层大气下限,也有人把中间层顶(约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热速度高的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大气分层
地球大气按其基本特性可分为若干层,但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分层方法。常见的分层方法有:①按热状态特征 ,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和 外层(又称外逸层或逃逸层)。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气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热层是中间层顶至300~500千米的大气层;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称外层大气。②按大气成分随高度分布特征,可分为均匀层和非均匀层。均匀层是指从地面到约80千米的大气层,因其大气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保持不变。均匀层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克/摩尔,为一常数。非均匀层为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不同大气成分所占的体积百分比随高度而变,平均分子量不再是常数。③按大气的电离特征,可分为电离层和中性层。中性层又称非电离层 ,是指以中性成分为 主的大气层。电离层又可分为D 层、E层和F层。
在80千米以下,大气处于均匀混合状态;而在约80千米以上,大气湍流逐渐消失,逐渐过渡到分子扩散平衡状态 ,约在120千米以上达到完全扩散平衡 。扩散平衡就 是在重力场作用下,大气中重的成分分布于低层,轻的成分分布于高层,使得大气的平均摩尔分子量随高度递减。高层大气中除分子运动外,还有全球尺度的环流、潮汐和声重波等宏观运动。
高层大气的热状态受太阳紫外辐射加热所控制,使得约80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并随时间、经纬度、太阳活动、磁层扰动等而变化。太阳紫外辐射造成高层大气氧分子的分解。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 线又使N2、O2和O等电离形成电离层。高层大气粒子受太阳辐射激发和太阳高能粒子的轰击,能产生气辉、夜光云、极光等发光现象。

收起

关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地理: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臭氧层电离层从低到高排列 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气压最大的是对流层、平流层还是高层大气?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气压随高度增加的变化情况是什么啊? 在大气垂直分层中,哪一层最利于飞机飞行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 :无线电波通讯主要发生在平流层还是对流层还是高层大气?还云雨天气主要发生在哪层? 列表比较大气的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厚度、热量来源、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天气特点及于人类的关系 大气上界的高度与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是什么关系我可不要百度百科复制粘贴,我看过了但没看懂. 为什么气温会随着升高,气温会变成w形,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因什么原因响影温度高低,各个说明一下 大气的排序(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中间层、散逸层)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什么位置如果是在平流层下面,对流层上部不应该因为离得臭氧层近而温度高么?如果是在平流层上面,高层大气下部不应该因为离得臭氧层近而温度高么 为什么高层大气还要 为什么飞机驾驶员要在平流层飞行,而不是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 飞机是在平流层飞行还是在高层大气飞行? 问几个地球大气的问题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对流层,什么是平流层 下列关于大气各层与人类叙述的关系,正确的是()A、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有利于飞机飞行B、对流层大气复杂多变,不利于人类生存C、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平流层成为 大气分为几个层?有对流层 平流层 还有什么层?飞机在那个层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