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11:55:01
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颜回死了以后,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古人的棺材,内棺为棺,外棺为椁.即

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
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

孔子中颜回落水,别的弟子为什么不相救
颜回死了以后,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古人的棺材,内棺为棺,外棺为椁.即分内外两层,贴身的为内棺,内棺外边还要套一层大的,叫椁.大家想一想,一般来说,有学生死了,学生的家长会不会要求老师出钱,叫老师把房子卖了,给学生买一口棺材?这可不可能呢?一般是不可能的,除非是有亲戚关系,而且还是比较亲一点的亲戚才有这种可能.孔子的母亲姓颜,所以我推测,颜路和孔子可能有点亲戚关系.颜路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外棺,可见颜路这个人是不太懂礼的.孔子六十九岁这一年,他的儿子孔鲤死了,孔鲤比颜回早死两年,孔鲤死了也只有棺而没有椁,所以孔子说,不管有才还是无才,都是儿子,是我们各人的儿子.尽管颜回很有才,而孔子的儿子孔鲤不及颜回有才,但有没有才华都是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没有用外棺,为什么你的儿子死了,你要叫我卖了车给你的儿子买一个外棺呢?
这段话是对很生活化的一个场景的记录.孔子当时任大夫,做大夫就配有车.就像现在,比如处长坐什么样的车,局长坐什么样的车,厅长坐什么样的车,都是有规定的,是礼仪中的一种.做大夫就不能徒步.“吾不徒行以为之椁”,我不能自己徒步,把车卖了来给他买椁.“从大夫之后”,是谦称,就是说我是大夫行列中的一员,既然如此,我就必须坐车,这样才符合规定.但是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会让人觉得孔子吝啬,连给自己最喜欢的弟子买个外棺都不愿意.但这段话的深意其实是:第一,车是公家配的,孔子不可能把公家给他配的车卖了,去给私人买棺材.公家配给你的车,你可以坐,但你没有权力把它卖了.第二,孔子是重礼的.大夫要坐车,不能徒步,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事实上,孔子认为,颜路这种人只懂世俗那一套,所以只有用世俗的一套来回答他.其实真正的理由并不在这里,孔子并不吝惜那个车,而是他知道颜回的父亲很世俗,尽管颜回的境界很高,可他父亲根本不能体会儿子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如果孔子按照颜路要求的去做了,就真的对不起颜回了,颜回在九泉之下都不会瞑目.颜回活着的时候,他会让老师把车卖了,去给自己买东西吗?这不可能.《为政》篇里也讲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做什么都要符合礼,用不用外棺是有规定的,什么样的人可以用外棺,什么样的人不能用外棺,这都是有规定的.不该用的人用了,就是违礼.违礼恰恰是颜回不愿意做的.但是这些道理对颜路是说不通的,颜路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解,当然更理解不了儿子的老师了.所以孔子没有给他解释这么多,只说不能把国家的车卖了走路,就这么简单.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死了以后,孔子说,哎呀,老天爷要断送我啊,老天爷要断送我!老天爷要断绝我的什么呢?天要断绝我的道啊.孔子一直把颜回当作他的道的传承人,因为颜回是学圣人之道的,颜回的死,让孔子以为真是天要断绝他啊.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道不见行,唯一的希望就是还有颜回能继承他的道,可是现在颜回也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真是天要断绝大道吗?这是孔子情感的自然流露.为道之不传而惋惜,深深地惋惜,从这里也看得出孔子暮年心境的悲怆与无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恸”,异常悲伤叫恸,颜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异常悲伤.跟随孔子的弟子就说,老师啊,你哭得太过分了,和平时讲的不一样啊,你平时教我们要中庸,喜怒哀乐都要中节.孔子说,我哭得很伤心吗?我除了为这个人哭得这么伤心,还会为谁这样呢?
孔子为什么不觉得自己哭得伤心呢?因为他认为对颜回之死应该这样哭,只有这样悲痛的哭才是中道.颜回是传孔子道的人,传道的人都死了,还表现得很平静,那就不是中道,是不及.如果对一般人死也这样恸,那就是过.过犹不及,皆失其中,所以孔子才说,除了颜回,谁还能当得起这种悲痛的哭呢?孔子对颜回之死感到深沉的悲痛,于情于理他都必然会这样哭:于理,孔子哭道之不传,道之不传则百姓还要在黑暗、痛苦中挣扎,不得见光明.于情,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最喜爱的人去世了,而且这么年轻,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是异常悲痛.从这段话既能够看出圣人的至情至性,又能够看出圣人的中庸.圣人至情至性,当哭则哭,当笑则笑,然而又是发乎情、止乎礼,合乎中庸之道的:不是什么时候都哭成这样,而是在特定的场合如此.不及高明就不能达中庸,你没有那种高明的人生境界,你就不能体会圣人的情怀.我们一般人在听圣人之道时,总是以己心来揣测圣人之心,这样往往会失之千里.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这段话就更有趣味了,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可沟通展现得很深刻.颜回死了,同门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按人之常情,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去世了,其他弟子们想要厚葬,孔子应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他反而不同意呢?因为他主张葬之以礼.孔子讲,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就是根据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办理葬仪.颜回活着的时候是贫困的,死了却厚葬,这不合礼,所以孔子反对.但弟子们不听,还是厚葬了颜回.他们认为,厚葬才能符合老师的哭之恸,才能符合老师对颜回的称道与喜爱.殊不知这样既不符合老师的心,也不符合颜回的心.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颜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办法啊,我不同意他们厚葬你,他们偏要这样做啊.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是薄葬,颜回是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老师自己的儿子是薄葬,那么,颜回也应该薄葬,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颜回.从这段话展开联想,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总是以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殊不知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因为自以为好的不见得别人也以为好.其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真正要对别人好,要以别人觉得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