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70页关于静电计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静电计此时指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7:04:45
新思路70页关于静电计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静电计此时指针新思路70页关于

新思路70页关于静电计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静电计此时指针
新思路70页关于静电计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
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静电计此时指针的偏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极板A向左移动一些,静电计指针偏角θ变大
B.将极板A向右移动一些,静电计指针偏角θ不变
C.将极板A向上移动一些,静电计指针偏角θ变小
D.在极板间插入一块玻璃板,静电计指针偏角θ变大
我的问题是:图中它接的几根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静电计是怎么测电压的?测的哪个电压?静电计是在任何情况都测极板电压吗?还是要测其他电压?

新思路70页关于静电计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静电计此时指针
静电计的构造如下左图:
金属球、金属杆及指针相互导通,
但与金属外壳间是绝缘的.


静电计相当于一个电容器:
金属球、金属杆及指针 是电容器的一个极 ,金属外壳是电容器的另一个极.
当静电计带电时,就会在两极间产生电场,
指针就会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偏转
(你也可以理解为指针与金属杆带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偏转).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如下右图:
A与静电计的金属外壳都接地,表示A与静电计的金属外壳的电势相等;
B与静电计的金属球相连,则B与静电计的金属球电势相等,
所以 AB间电势差 与 静电计两极间电势差相等 .



实在不明白,还可以直接百度 “ 静电计 ” ,可以找到相当多的关于静电计的知识 .


最后提醒一点 ,你今年应该是高三了吧
你现在只要知道静电计具体是测哪个电压(也就是我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了,
完全没必要知道静电计是怎么测电压的,也没有时间让你现在钻研这些了 .

新思路70页关于静电计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4、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B与一静电计相接,极板A接地,静电计此时指针 如图所示,将充好的电的平板电容器与静电计连接,静电计指针偏转的角度为α.在如下的变化中,关于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度α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若两极板间的距离增大,则α变大B.若两极板 如图所示,将充好的电的平板电容器与静电计连接,静电计指针偏转的角度为α.在如下的变化中,关于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度α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若两极板间的距离增大,则α变大B.若两极板 微专79页 3、如图所示,A、B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G为静电计,开始时开关S闭合3、如图所示,A、B为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G为静电计,开始时开关S闭合,静电计指针张开一定角度,为了使指针张 如图所示是利用静电计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万分感谢!如图所示是利用静电计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面的叙述符合观察结果的是A.将N板向下平 关于静电的小实验,试着说几个,表示静电的存在或产生. 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与一灵敏的静电计相接,具体解释为什么电量不变,电压变大不要只从公式讲,将具体点(96年高考)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与一灵敏的静电计相接,极板 关于 成长的烦恼 记叙文,有没有一些好的新思路呢? 关于静电计静电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么?他和电流表、电压表有什么区别?另外在做有关静电计的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一道高中关于静电计和电压表的物理题, 求更详细的解析,为什么静电计相当于直接接在电源上? 关于静电的实例 12月24日新思路100页6题请教:如图所示,光滑弧形轨道请帮忙详细解析,真心感谢! 静电计的工作原理是? 静电计和验电器的区别 验电器与静电计的区别 关于电压表和静电计现有一电容器,左板接地,右板接静电计,此时静电计指针有偏转,静电计底座接地,可否用电压表代替静电计?为什么? 关于静电计的问题把绝缘金属板A与静电计相连,用一根跟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接触金属板A,静电计有偏角,现在用另外一块不带电的金属板B靠近金属板A,则静电计指针的偏角会怎样变化?静 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