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现在位于什么地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3:59:54
昭君墓现在位于什么地方?
昭君墓现在位于什么地方?
昭君墓现在位于什么地方?
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时因讳司马昭的“昭”字,又称明君或明妃,西汉时南郡姊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历史上共出了二大名人,除了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外,还有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至今姊妇县还并排矗立着两块石碑,一块为“楚大夫屈原故里”,另一块为“汉昭君王嫱故里”.历代文人词客对这里的地灵人杰极表赞美,宋朝范成大赞为“绝代昭君村,擎世屈原宅,”他们都把昭君和屈原联系起来赞美,这不仅仅是同乡的原因,更包含着对昭君的高度评价.东汉后,从姊归划出兴山县,两大名人故地分属两县所辖)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召入宫,后为汉元帝的待诏.从我国战国开始,活跃在我国阴山南北的匈奴族,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原的汉王朝时行了近一个半世纪的战争,汉匈两族人民在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强烈要求下,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3年的18年中,曾三次亲临长安,入朝请求和亲.在这种形势下,公元前33年,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昭君出塞和亲,符合当时汉匈两族人民多年的愿望,所以汉元帝下诏将这一年的年号改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生儿子伊屠知牙师,两年后,呼韩邪死后,昭君遵汉成帝之命,从胡俗.再退给呼韩邪单于大阏氏的长子复林累于雕单于陶莫皋.生二女.须卜居次,当于居次.昭君死后,她的子女继续为汉匈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呼和浩特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单于天降”、“长乐未央”等砖瓦;说明长城沿线人民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群出塞以后,汉匈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故《汉书》记载牛马布野”.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经过,《后汉书.南匈奴传》有过生动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数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今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清代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出于种种原因,把王昭君塑造成翡剧人物,抒发各自的不同情绪掩盖了真实的历史,流传比较广的就是画王毛延寿丑化王昭君,南北朝时吴均撰《西京杂纪》详细地记叙述了昭君不得见御的原因和经过.王昭君顺不肯贿赂画师,虽国色天香,亦不为汉元帝所知,终于被遗出塞和亲,元帝见过昭君后,追悔莫及,迁怒于毛延寿,将有关画师全部杀掉.到了元代马致元的杂剧《汉宫秋》,明确地把毛延寿和昭君拉上关系.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在文人和民间文学传播,造成许多人误以为史实.王昭君出塞和亲促进民团结的家话,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下至文人墨客,黎民百姓,都曾为她的事迹而牵动情愫,在民间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在她的家乡到处可以见到她的遗迹在她出嫁的塞外甚至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围绕昭君历史学家时行了无数的论证、探讨和争论,艺术家们创作出无数绘画、雕塑、音乐、歌舞作品和各种各样的民族工艺品.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领域,历史歌咏昭君的诗歌约700余首,小说和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近40种,各类戏剧约30种,记载和论证昭君事的历代著作300余种.近年来,昭君形象又陆续出现在电视、电影屏幕及邮票上.王昭君的影响已走出国门,远至日本、朝鲜、越南、并日益引起欧美等国的重视.历史已跨入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如何更好的弘扬昭君文化精神,为我区宣传民族团结做出新的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任务.为了适就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昭君墓知名度,因此我正在积极策划昭君墓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计划,急取把昭君墓建设成集人文景观.文化娱乐,旅游消费等为一体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以昭君为中心启动新的市镇的形势和乡镇经济的繁荣.以文化的开发启动经济的开发,昭君墓一带将会成为南郊的一处新兴文化旅游的卫星城.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相信,在全区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昭君墓做为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必将以,崭新的风貌,为我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