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各级军官带兵人数,比如各个校尉、都尉、各种将军的大致带兵人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4:46:02
西汉时各级军官带兵人数,比如各个校尉、都尉、各种将军的大致带兵人数
西汉时各级军官带兵人数,比如各个校尉、都尉、各种将军的大致带兵人数
西汉时各级军官带兵人数,比如各个校尉、都尉、各种将军的大致带兵人数
两汉时期,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制,太尉为最高武职,掌管武事.九卿中,光禄勋统领诸郎(郎的职务是持戟守卫宫殿门户,皇帝出行则充车骑.)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
地方上,郡、国最高军政长官为太守、相.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
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是军队的实际掌控者.汉朝时校尉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东汉时将中垒校尉省去,又将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入射声,只剩下五校尉.史书中常见的“五营”、“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属的军队.两汉时的诸校尉都以戍卫京师为主要职责,东汉时五校尉多由宗室担任,兼任宿卫宫廷的任务. 到汉末灵帝曾经特设西园八校尉,掌管京师附近的兵权.校尉手下一定有自己统领的部队,而将军却不一定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校尉的实际影响力有时候甚至超过将军.汉朝在西域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长官也称校尉,如驻西域的戊己校尉、驻陕甘的护羌校尉等.
因此,校尉、都尉、将军并没有完全的上下级关系,不存在相互统属的概念.
据两汉文献,汉代的京师兵是其军队的精锐,主要负责宿卫皇宫及保卫京师,按任务可分为三个系统:
1、省殿卫军.汉初由郎中令统领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由新入仕途而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学出众之士和有某种特长之人组成.主要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待遇优厚.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为加强宿卫与侍从,先后置期门、羽林和羽杯孤儿,充任省殿宿卫和执兵侍从的主力.期门、羽林选自西北六郡能骑善射的良家子弟,羽林孤儿由作战死亡将士遗孤组成,皆长期服役,地位较高.
2、宫城卫士.由卫尉统领,宿卫殿外宫门、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居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宫城卫士由各郡轮番赴京师宿卫的正卒充当,每期一年,期满回籍.
3、京师屯兵.任务是屯戌京师,保卫京师及近畿治安,包括三支部队:
一是南北军.汉初京师屯兵主力,通常由将军、卫将军统领.如吕后以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以吕产为相国,领南军;丈帝元年“拜宋吕为卫将军,居南北军”,文帝二年,罢卫将军之军.至此,南北军并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恢复北军.并扩大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并八校为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
二是中尉卒.由中尉(后改称执金吾)统领.主要负责京师,维持治安;皇帝出巡时,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
三是城门屯兵.武帝时始设,置城门校尉统领,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领兵分守长安十二城门.东汉相沿,洛阳十二城门亦设城门屯兵警守,兵员略有减少.东汉末年,外威、宦官拥兵割据.外戚大将军何进掌北军五营及期门、羽林后,宦官集团遂募京畿丁壮,创设西园八校尉军.各置校尉一人统领,总领于上军校尉,从而形成外成、宦官分掌京师兵的局面.
郡国兵即地方兵.汉初,高祖令各郡国选择勇武有力者,因地势所宜,置材官、骑上、轻车、楼船,各有员额.平时参加军事训练.郡国兵的成员,是到法定年龄之后傅籍(兵役登记)的轮流服兵役的“正”(正卒).起役年龄,最初是17岁,以后推迟至20岁、23岁.止役年龄,有爵者为56岁,无爵者为60岁.正卒服材官、骑士、楼船役的时间仅一年.此外,视国防情况听从征发.
SO ,我也不太清楚具体带兵人数.
不过我推荐你查阅一下《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与部署》参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