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蝮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4:06:39
介绍一下蝮蛇介绍一下蝮蛇介绍一下蝮蛇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条螟蛇标本及

介绍一下蝮蛇
介绍一下蝮蛇

介绍一下蝮蛇
蝮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 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 条螟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 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镇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 种. 中介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 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 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 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 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 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 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 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 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 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 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 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 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 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 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1932)估计岛上 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 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 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 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 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 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 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 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 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温度对蝮蛇的影响 温度是决定蝮蛇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短尾螟在2~38℃下能正常活动,最适温度 为20~30℃.在浙江,野外捕到它的最低温度为9℃.在蛇岛,气温在4℃以上,即见中 介蝮出来活动. 光照对蝮蛇的影响 短尾蝮对光照的反应,因气温高低而有所不同.在炎热时多避光,在寒冷或暖和时 则向光.它在全年12个月中,中午12时的出现率以7月份为最低,其次为8月份.而子夜 零时的出现率适相反,以7月份为最高,6月份次之,说明它的活动频率不仅与光照有关, 亦和气温有关. 雨水对蝮蛇的影响 小雨对蛇岛中介蝮的活动没什么影响,但雨后放晴、天气潮湿时,上树的较多,这 与其说是雨水的影响,还不如说食物在起作用,因为这时小鸟活动最为频繁.已经上树 的蝮蛇,亦不因风雨而离开. 短尾蝮在浙江,雨天及雨后上树的较多,在贵州则晴天比雨天出来活动的为多,这 可能由于贵州是高原,气温较低的缘故. 蝮蛇很需要饮水,缺乏饮水,会缩短其寿命.蛇岛中介蝮能吮吸东北石竹花瓣上的 露水,亦会吮吸地面上的积水.在笼饲时,亦观察到蝮蛇经常喝水.有人(Lop,1970) 认为在缺水的情况下,水对蛇的化学感受器是一个强有力的刺激物. 蝮蛇的食性 蝮蛇为广食性的种,这是它分布广阔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主要以脊椎动物为食料, 包括泥鳅、鳝鱼、蛙、蜥蜴、鸟、鼠等,个别蝮蛇胃内发现蜘蛛,恐怕是吞食了蛙的缘 故.蛇岛蝮蛇主要吃小型候鸟,在剖检的82例中,共有21种小鸟,属于3目8科,主要为 雀形目的树栖种类.在地面活动的蝮蛇亦捕食鹌鹑、黄脚三趾鹑及鸫类等地栖性鸟类, 也袭击体型较大的松雀鹰、山斑鸠及黑枕黄鹏等,但不能吞食,在蛇岛常可捡到这些鸟 类的尸体和残骸.偶尔,它亦吞食褐家鼠.刚生出的小蝮蛇,全长280~330毫米,即能 吞食黄眉、柳莺这样大的鸟,但它主要吃蜈蚣、长头蜈蚣及鼠妇.小螟蛇吃蜈蚣,这是 世界上头一次记载. 蝮蛇的繁殖习性 蛇岛中介蝮的性比为100(○十):98 .在岛上,5、8、9、10月都看到过蝮蛇交 配,上下午都有.其中一例在10月6日10时30分发现,在海拔约150米处的叶底珠的树枝 上.当时多云,气温为16.6℃,开始时,雄蛇伏于雌蛇体背,其尾部绕过树枝与雌蛇尾 部缠绕,雌蛇静止不动,不久,即进行交配,雄蛇稍向前移,同时频频点头,当雄蛇头 部与雌蛇头部接近时,雌蛇微微抬头,并点头,到10时48分,雄蛇尾部下垂,交接处分 开,此时两蛇仍静止不动,经人惊扰后,雄蛇才开始爬开,而雌蛇迟迟不动. 蝮蛇的定向行为 蛇岛中介蝮具有定向活动能力.把它抛人海中,能对着岛的方向游过来,屡试不爽. 辽宁蛇岛考察队还发现蝮蛇有返回原栖息地的能力.带有标志的蝮蛇头一天下树后,第 二天能回到原来栖息的树枝上,等候捕鸟.曾见数例蝮蛇因受惊而他去,不久又返回原 处.有趣的是黄榆树上的一条蝮蛇,于1973年9月29日下午4时许下树,第二天6时45分 自树基开始上树,爬爬停停,前后上下经过9个树枝,历时53分钟,最后到达原树枝, 在原位置原姿态栖息.到10月6日,时隔6天,仍在原处栖息.奇怪的是到1974年6月, 隔了8个多月,又在原树枝上发现了这条蛇.可见其定向能力之强. 蝮蛇的蛇毒及其毒性 中介蝮毒腺的重量及毒牙的长度是随着全长而增加的,但全长超过800毫米的,则 有所减少.其毒腺重为50~310毫克,平均163毫克,雌雄无差别.毒牙长为4.5~10.0 毫米,雌的平均为7.3毫米,雄的稍长. 短尾蝮的毒牙长为3.5~65毫米,平均为5.1毫米,远较中介蝮的为短,这是由于它 的体型较小而短的缘故. 中介蝮(全长600毫米)咬物一次的排毒量为82.4毫克,短尾蝮(全长645毫米)为 50.8毫克.排毒量不仅因亚种而不同,亦和蛇体大小有关,例如短尾蝮,全长为300~ 399毫米的,平均每次排毒干重为6.24毫克,400~499毫米的,为17.45毫克,500毫米 以上的为31.98毫克.并且排毒量也因蛇体的生理状态及环境不同而有差异.饱食的毒 蛇,排毒量很少.大约有20%的毒蛇咬伤不出现临床症状,与此有关. 对被咬伤的动物来说,变温动物的抗毒力常较恒温动物为强.对于人来说,个体也 有差异,对蛇毒敏感的人,毒性反应也较大.对毒蛇本身来说,毒液的主要作用是捕食 和消化食物,其次才是防御天敌.所以Porges(1953)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看,认为蛇 毒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它的消化功能.蝮蛇也不例外.这不难理解,因为毒腺是从唾液 腺进化而来的.被蝮蛇咬死的动物,尸体容易腐烂,与毒液中的消化酶、特别是和蛋白 质水解酶有关. 蝮蛇虽有抗同种蛇毒的能力,但毒量大时,也会出现中毒症状,互咬或自咬也会中 毒,以至于死亡.奇怪的是被咬的蝮蛇有大量喝水的现象.在其他毒蛇中,亦有互咬或 自咬中毒致死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