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之道”是什么意思,以及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6:32:43
“陶朱之道”是什么意思,以及典故
“陶朱之道”是什么意思,以及典故
“陶朱之道”是什么意思,以及典故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
但是价格涨落的原因在哪里呢?
陶朱公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了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早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这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朱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气候资源的变化会造成丰收与歉收两种状况,对人们都有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商品交流这种不利影响会扩展到全国、全社会,但是,只要人们掌握了这个规律性,采用商业手段,通过贱买贵卖,是可以协调的.陶朱公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注意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在该领域的对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陶朱公经商秘诀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 懒惰则百事费
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 散慢则查点难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 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 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 躁暴则交易少
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 潦草则错误多
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 拖延则机宜失
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 滥入则售价减
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 含糊则争执多
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 讹延则枝节生
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 马虎则失信用
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 滥出则血本亏
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 糊涂则弊买生
帐目要稽查——切忌懈怠 懈怠则资本滞
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 放弃则权力损
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 糊浑则判断繁
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 浮躁则失事多
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 粗糙则出品劣
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 惊惶则忘决断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 虚假则害己终
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即为从商之道
商贾之道 陶朱公
商贾之道,有本有息;本如大道,生生不息;息若万物,盛衰有时。
守其本而长其息,执其母而养其子;则自然本利兼得,子母不离。
聚天下之财,当思散之天下,不可见利忘命,以身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