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求更正、完善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17:22:34
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求更正、完善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求更正、完善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求更正、完善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

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求更正、完善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
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
求更正、完善
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

三国官制树型结构图求更正、完善就要东汉的吧,不过要树形图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color]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谥: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
这也是复制的,呵呵

楼上的,从哪里复制过来的,好乱啊,根本看不过来.

三国的官制很混乱,每个国家的都不同,要不看东汉的,要不看西晋的。
东汉官制:
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今其遗书,...

全部展开

三国的官制很混乱,每个国家的都不同,要不看东汉的,要不看西晋的。
东汉官制:
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至景帝,感吴楚之难,始抑损诸侯王。及至武帝,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世祖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昔周公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今其遗书,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既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故新汲令王隆作《小学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唯班固著《百官公卿表》,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差有条贯;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分未悉。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凡置官之本及中兴所省,无因复见者,既在《汉书·百官表》,不复悉载。
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即位,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
长史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
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录省从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本注曰:《汉旧注》公令史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御属主为公卿。阁下令史主阁下威仪事。记室令史主上章表报书记。门令史主府门。其余令史,各典曹文书。
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氵翟,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属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印绶,罢将军官。世祖中兴,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焉。
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侯。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
明帝初置度辽将军,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丞一人,比千石。六百石。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丞一人。本注曰:掌祝小神事。
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丞一人。
大予乐令一人,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
高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庙,掌案行扫除。无丞。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庙。
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案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贼事。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时节祭祀。
右属太常。本注曰:有祠祀令一人,后转属少府。有太卜令,六百石,后省并太史。中兴以来,省前凡十官。
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丞一人,比千石。
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本注曰:无员。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在直中。
左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左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无员。
右中朗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右署郎。中朗,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无员。
虎贲中朗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左右仆射、左右陛长各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仆射,主虎贲郎习射。陛长,主直虎贲,朝会在殿中。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二百石。本注曰:皆无员。掌宿卫侍从。自节从虎贲久者转迁,才能差高至中郎。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郎。羽林郎,比三百石。本注曰:无员。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本武帝以便马从猎,还宿殿陛岩下室中,故号岩郎。
羽林左监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左骑。丞一人。
羽林右监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骑。丞一人。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御乘舆车。
驸马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驸马。
骑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本监羽林骑。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凡诸国嗣之丧,则光禄大夫掌吊。
太中大夫,千石。本注曰:无员。
中散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
谏议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无员。
议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
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为谒者台率,主谒者,天子出,奉引。古重习武,有主射以督录之。故曰仆射。常侍谒者五人,比六百石。本注曰:主殿上时节威仪。谒者三十人。其给事谒者,四百石。其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掌宾赞受事,及上章报问。将、大夫以下之丧,掌使吊。本员七十人,中兴但三十人。初为灌谒者,满岁为给事谒者。
右属光禄勋。本注曰:职属光禄者,自五官将至羽林右监,凡七署。自奉车都尉至谒者,以文属焉。旧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尚书奏事,平省之。世祖省,使小黄门郎受事,车驾出,给黄门郎兼。有请室令,车驾出,在前请所幸,徼车迎白,示重慎。中兴但以郎兼,事讫罢,又省车、户、骑凡三将,及羽林令。
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丞一人,比千石。
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丞、尉各一人。本注曰:丞选晓讳,掌知非法。尉主阙门兵禁,戒非常。
南宫卫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南宫卫士。丞一人。
北宫卫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北宫卫士。丞一人。
左右都候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丞各一人。
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比千石。本注曰:南宫南屯司马,主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主东门;玄武司马,主玄武门;北屯司马,主北门;北宫朱爵司马,主南掖门;东明司马,主东门;朔平司马,主北门:凡七门。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于门之所属。宫名两字,为铁印文符,案省符乃内之。若外人以事当入,本官长史为封C97D传;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
右属卫尉。本注曰:中兴省旅贲令,卫士一人丞。
太仆,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御。丞一人,比千石。
考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左右丞各一人。
车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舆诸车。丞一人。
未央厩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乘舆及厩中诸马。长乐厩丞一人。
右属太仆。本注曰:旧有六厩,皆六百石令,中兴省约,但置一厩。后置左骏令、厩,别主乘舆御马,后或并省。又有牧师范,皆令官,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菀,但以羽林郎监领。
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正、左监各一人。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诏狱。
右属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狱二十六所,各令长名世祖中兴皆省,唯廷尉及雒阳有诏狱。
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诸郎。丞一人。治礼郎四十七人。
右属大鸿胪。本注曰:承秦有典属国,别主四方夷狄朝贡侍子,成帝时省并大鸿胪。中兴省驿官、别火二令、丞,及郡邸长、丞,但令郎治郡邸。
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丞一人,比千石。
诸公主,每主家令一人,六百石。丞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其余属吏增减无常。
右属宗正。本注曰:中兴省都司空令、丞。
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报给,损多益寡,取相给足。丞一人,比千石。部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部丞主帑藏。
太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丞一人。
平准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物贾,主练染,作采色。丞一人。
导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及作乾E05F。导,择也。丞一人。
右属大司农。本注曰: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又有廪牺令,六百石,掌祭祀牺牲雁鹜之属。及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中兴皆属河南尹。余均输等皆省。
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丞一人,比千石。
太医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本注曰: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
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御饮食。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各一人。本注曰:左丞主饮食。甘丞主膳具。汤官丞主酒。果丞主果。
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丞一人。
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苑中禽兽。颇有民居,皆主之。捕得其兽送太官。丞、尉各一人。
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参乘,余皆骑在乘舆车后。本有仆射一人,中兴转为祭酒,或置或否。
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
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
小黄门,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丞、从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从丞主出入从。
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各一人。丙署长七人。皆四百石,黄绶。本注曰:宦者。各主中宫别处。
中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黄门冗从。居则宿卫,直守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
中黄门,比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比三百石。掌给事禁中。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掌后宫贵人采女事。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及补浣之属。丞、织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典中诸小祠祀。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钩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宦者。永安,北宫东北别小宫名,有园观。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各一人,二百石。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离官。果丞主果园。鸿池,池名,在雒阳东二十里。南园在雒水南。濯龙监、直里监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濯龙亦园名,近北宫。直里亦园名也,在雒阳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丞一人。
内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宫中布张诸亵物。左右丞各一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丞一人。
尚方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用士人,复故。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
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署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掌录文书期会。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符节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使掌授节。尚符玺郎中四人。本注曰:旧二人在中,主玺及虎符、竹符之半者。符节令史,二百石。本注曰:掌书。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旧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后又属少府。治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掌选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
兰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
右属少府。本注曰:职属少府者,自太医、上林凡四官。自侍中至御史,皆以文属焉。承秦,凡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属少府。世祖改属司农,考工转属太仆,都水属郡国。孝武帝初置水衡都尉,秩比二千石,别主上林苑有离官燕休之处,世祖省之,并其职于少府。每立秋貙刘之日,辄暂置水衡都尉,事讫乃罢之。少府本六丞,省五。又省汤官、织室令,置丞。又省上林十池监,胞人长丞,宦者、昆台、佽飞三令,二十一丞。又省水衡属官令、长、丞、尉二十余人。章和以下,中官稍广,加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皆六百石,宦者为之,转为兼副,或省,故录本官。
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 司隶校尉
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吾犹御也。丞一人,比千石。缇骑二百人。本注曰:无秩,比吏食奉。
武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兵器。丞一人。
右属执金吾。本注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中兴但一人,又不常置,每出,以郎兼式道候,事已罢,不复属执金吾。又省中垒、寺互、都船令、丞、尉及左右京辅都尉。
太子太傅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职掌辅导太子。礼如师,不领官属。
大长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将行,宦者。景帝更为大长秋,或用士人。中兴常用宦者,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丞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
中宫仆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驭。本注曰:太仆,秩二千石,中兴省“太”,减秩千石,以属长秋。
中宫谒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宫谒者三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主报中章。
中宫尚书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书。
中宫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币帛诸物,裁衣被补浣者皆主之。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宫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宫人。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黄门冗从。
中宫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宫请署天子数。女骑六人,丞、复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复道丞主中阁道。
中宫药长一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
右属大长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长秋上,亦宦者,主中诸官。成帝省之,以其职并长秋。是后皇后当法驾出,则中谒、中宦者职吏权兼詹事奉引,讫罢。宦者诛后,尚书选兼职吏一人奉引云。其中长信、长乐宫者,置少府一人,职如长秋,及余吏皆以宫名为号,员数秩次如中宫。本注曰:帝祖母称长信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位在长秋上,及职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宫。长乐又有卫尉,仆为太仆,皆二千石,在少府上。其崩则省,不常置。
太子少傅,二千石。本注曰:亦以辅导为职,悉主太子官属。
太子率更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
太子庶子,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如三署中郎。
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曰:无员,更直宿卫,如二署郎中。
太子家令一人,千石。本注曰: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太子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仓谷。
太子食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饮食。
太子仆一人,千石。本注曰:主车马,职如太仆。
太子厩长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车马。
太子门大夫,六百石。本注曰:《旧注》云职比郎将。旧有左右户将,别主左右户直郎,建武以来省之。
太子中庶子,六百石。本注曰:员五人,职如侍中。
太子洗马,比六百石。本注曰:《旧注》云员十六人,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在前导威仪。
太子中盾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周卫徼循。
太子卫率一人,四百石。本注曰:主门卫士。
右属太子少傅。本注曰: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领属少府。
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曰将作少府,景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丞一人,六百石。
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
右属将作大匠。
城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雒阳城门十二所。
司马一人,千石。本注曰:主兵城门。每门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雒阳城十二门,其正南一门曰平城门,北宫门属卫尉。其余上西门,雍门,广阳门,津门,小苑门,开阳门,BD2A门,中东门,上东门,谷门,夏门,凡十二门。
右属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监五营。
屯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