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画作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3:10:47
傅抱石画作的特点傅抱石画作的特点傅抱石画作的特点读懂傅抱石的作品,当然少不了要对其作品风格形成和演变有所了解.如去日本留学前,主要是临习古人的作品.而去日本后明显受到日本画的影响.所谓日本画的影响,应

傅抱石画作的特点
傅抱石画作的特点

傅抱石画作的特点
读懂傅抱石的作品,当然少不了要对其作品风格形成和演变有所了解.如去日本留学前,主要是临习古人的作品.而去日本后明显受到日本画的影响.所谓日本画的影响,应该说除了一些西洋画(主要是水彩画的因素)外,根本的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时期,傅抱石独特的画风逐渐形成而趋于成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傅抱石对中国画史论开创性间接最强有力的论据.
(一)、用纸特点
先生作人物喜用宣纸、作山水喜用皮纸.1938年以前,无论人物、山水均用煮单宣,后来多用贵州都匀县出产的四尺皮纸,而小幅或册页,则用日本卷筒米浓纸;1956年又从北京荣宝斋购得大批乾隆丈三匹宣纸和乾隆皮纸,60年代的画作,大都用这两种纸.综观先生不同时期所用纸张的情况,特别是贵州皮纸、乾隆宣纸和乾隆皮纸,是伪造者难以寻到的.
曾有人以为从傅抱石作品的用纸来鉴定真伪有较大的意义,或许是这样.但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傅抱石几乎是什么纸都试用过—只要是他在当时可能搞得到的.傅抱石比较喜用墨色反映较好的皮纸.据考证其所用皮纸,抗战前后多是贵州、四川产的土纸.他对各种纸张的尝试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试用之后,依据自己的喜好,定其优劣,决定取舍.笔者注意到宣纸,各种宣纸,特别是煮石垂类的宣纸,傅抱石从来没有放弃过使用.以用纸来作证傅抱石作品的真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很有力,例如明明是60年代前后生产的纸张,而落款的年份却是40年代前后,这显然就有问题.可问题正如要读懂和认识傅抱石的作品一样,用纸问题上也首先要认识各种纸张的特性,包括水墨在纸张上反应出的效果.傅抱石喜用较厚实的纸张,因为较厚实的纸张才“吃得消”他那独特的用笔方式,如下笔重,速度快,猛刷猛扫,反复加工等等.作为研究者只从印刷品来观察显然不可能有较完整的认识,甚至从已经装裱完备的原作上看,都不一定能全面了解认清.我们有幸能从傅抱石的遗物和遗作中去认识,对比研究古人,这是个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曾见过傅抱石生前用过的纸张,一般都较厚、较结实,有的甚至厚的如已托裱的镜片一般.皮纸(麻纸)厚的如三层夹宣一样,而且湿水和不湿水时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揭开,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三.但这类纸张尺幅都不很大,且没有一定的尺寸规范,显然都是过去民间作坊所为,本并不是用来画画的.
(二)、笔墨的认定很重要
笔墨的认定应该是中国书画鉴定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傅抱石曾经指出“中国画从技法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怎样用笔用墨的问题”.对于中国画来说,首先是用笔,因为用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用笔来完成的.而用墨所留下的墨迹则常常是用笔轨迹的记录.每位书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这种习惯是书画家终生握笔、千锤百炼的结果,更是各自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其长期的书画实践中的反映,有其自觉与不自觉地必然轨迹.尤其是一位有成就的作者,必有强烈的反映其个性的笔性特点.这种笔性特点,不管其一生如何多变,但内在习性始终存在.对于傅抱石也是一样,从我们现在可见到的他早在1925年(乙丑)为振清先生所作的山水四条屏看,虽系拟古之作,但《策杖携琴》学倪云林;《竹下骑驴》学米芾;《秋林水阁》学龚贤;《松崖对饮》学程邃,但已具傅抱石独特的用笔“笔性”了.尽管傅抱石自称他是“亦步亦趋的临写”,并且警告“画家最忌的是变成无缰之马,信笔挥洒,自以为是”.然而他落笔时“解衣盘礴”,忘怀一切,自有我在的激情.傅抱石的这种笔性特征,从初见端倪,不断发展至逐渐成熟,又从日臻完善到炉火纯青,在其以后的四十年的笔墨生涯中一以贯之.
笔墨,笔墨,有笔才有墨.笔性在傅抱石的墨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用笔的节奏感是构成傅氏独特用笔笔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种节奏感,通过用墨被迹化于纸素,这种节奏感源于傅抱石作画的状态,与散锋笔法一起组成了傅氏独到的“笔性”.傅抱石作画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见过的人并不多,但这不要紧.傅抱石自己曾这样描述:“当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么是笔,什么是纸,乃至一切都会辨不清.这不是神话,《庄子》外篇记的宋画史‘解衣盘礴’也不是神话.”在这种状态中挥毫所留下的笔迹,只有大量仔细审度和研究傅抱石作品的真迹原作才可能有所感受,有所认识,有所体会和理解.从而,对鉴定傅抱石作品的真伪有所帮助.画面上的墨迹(包括颜色)都是用笔用墨的结果.用墨的明润,淡墨重叠,反复积墨,色墨混用,干湿并举,染墨结边造型等都是傅抱石用墨独到之处.尤其是积墨到浓黑后,又以焦墨提醒,却能透明腴润,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漫不经心当中完成的,给观者一种经营再三又巧夺天工的感受,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傅抱石用笔的最大笔性特征是他的散锋笔法.傅氏散锋笔法来自传统与其特有个性的有机结合,来自其深厚的学识和对传统独到而理性的认识.“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在傅抱石那乱头粗服的散锋笔法中有着极其严格的法度.这种法度正是他“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后才产生的.
(三)、气韵是关键之关键
千百年来气韵生动一直是评判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它也是鉴定者水准优劣的试金石.傅抱石的真迹就有这种气韵生动的强烈感受,而伪作绝无这种感受.另外,对于作品的纸张、用墨、用色、用印、印泥、印色、印文、落款、款识内容,以及是否有作旧的痕迹等等都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这些对准确鉴定傅氏作品都极有裨益.一件作品流传有序,考证明确,有时甚至其他都可不考便可断定其真迹无疑,而且还可以作为日后鉴定的“参照物”.傅抱石在世时有大量作品问世,并在当时便被出版,无疑这些都是具有参照物性质的东西.据说,现已有假造这种有参照物性质印刷品的例子,但有“气韵生动”、“笔性认定”和“流传有序”的考证,这种假印刷品伪证也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在过去的鉴定中,印章鉴定似乎有较强的旁证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早已成为过去.照相制版的印章,以手工加盖之后,已无法鉴定.经常用印章的书画家都可以体会到:一方印章,即便是真品,用印时的手法、环境、条件、衬垫、时间等等都有可能印出不尽相同的印迹,所以在照相制版书之前,印章也只能是参考,何况今日.过去,真印假画、真款假画的案例不是也屡屡发生过吗?再则,人可过世,而印可留传;纸张也是如此,只不过纸张用一张少一张罢了.
款识之类也并非一些人以为的有那么大的佐证分量.在现代的一条龙分工合作的小作坊式的造假过程中,特别是穷款或题识不多的款书,或相对较易造假的款书,如傅抱石40年代前后喜用的篆书款,有时被造得很难分辨.其中还有“先款后画”者,反复在设计好的落款位置上造假款,许多张里或有一二特别可以“乱真”,便用其再造假画,这显然比先造假画再造假款更容易欺骗鉴赏者的眼睛.所幸的是,殊不知赝品本身会“坦白交代”,蒙不过严谨的鉴赏家.
酒是傅抱石作画灵感的源泉.他的画艺得之于酒,几乎非酒不画,同时他也深知酒之危害.他说:“昔陈老莲、高凤翰、许友介……诸大师,均毁于酒;而我过去最敬佩的日本近代画家幸梅岭,桥本关雪……也毁于酒.”他也曾多次试着戒酒,但终未成功.酒是傅老艺术生涯中的灵魂,没有了酒,很难说艺术之树还能长青.嗜酒而深知酒之害,戒酒又难以断酒,这就是傅抱石矛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