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日记六篇不一样的,可以写听到,看到,做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22:46:28
行善日记六篇不一样的,可以写听到,看到,做的
行善日记六篇
不一样的
,可以写听到,看到,做的
行善日记六篇不一样的,可以写听到,看到,做的
人生格言系列2:佛眼看“爱情”
2011-12-30 16:11
〄 爱的讴歌
世间对爱情颇多溢美之辞,如“只羡鸳鸯不羡仙”. 意思是,只羡慕像鸳鸯一样,与爱人携手同老,相 伴终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给我,我也不羡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爱,有一首词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出自元朝词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应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捕雁人告诉元好问,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另一只脱网而飞,岂料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盘旋,最后竟从空中直冲而下,坠地而死.
元好问听后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名“雁丘”,并作了流传至今的《雁丘词》.
不仅世间之人都期望值遇这样一位知音:与他(她)生死与共.即使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国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当释迦牟尼佛告诉恩扎布德:“国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弃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学,行持六度.”
国王回答说: “赡部花园极惬意,宁可我成为狐狸,释迦佛位永不欲,愿具妙欲共解脱.”
除了国王恩扎布德,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扮演着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于世间.
经常有一些大学老师和学生问我:“你读过仓央嘉措的情歌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回答:“还未出家之时,我在读甘孜师范学校时读过,出家以后也看过.原因是,仓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诗学家,深谙诗学的精髓,用词非常之美,一般人无法效仿.
我理解他的诗有内外密三层意义.从外义而言,它阐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内义和密义,多数人却无从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白色的仙鹤啊
不会去远方
有一天
它会从理塘归来
当时,人们不知道白色仙鹤之义,以为又是一首情歌.后来才发现,第七世达赖喇嘛降生于理塘.所以,仓央嘉措在寺院时,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远方的情人,实际上,他的每一首诗,都隐含着对当时藏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预言,并对未来的变异作了授记.
他在一首流传甚广的诗中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人们可能奇怪,这样的诗怎么会出自一位藏传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实上,他的这种特殊的显现,对世人具有一定的意义:欲界中人,都难免对异性的贪恋,通过他的情诗,人们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缘,缓缓种下解脱的善根.”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多少人赞美爱情!为之讴歌,为之伤怀.尤其在人们年轻时,会认为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为之深深向往.
〄 爱的分类
爱有几种,在一切有部的经典中,爱分为贪爱和敬爱.贪爱是以烦恼染污的心、以贪欲和渴望来爱一个人;敬爱是对佛菩萨、对法宝、四谛与解脱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经》也说:“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爱有凡夫的爱,又叫饿鬼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法爱和敬爱相同,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古人说:“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但事实上,爱,究竟是否正直无私?在经历了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后,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温暖的,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
但人们对此视而不见,依然被世间对爱的赞美所迷,徒然追寻着永恒的爱.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爱有多层涵义;在藏文中,爱和喜欢难分伯仲.因为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迥异,藏汉两地对爱的观点不同.在汉地一些电视、电影和小说中,将爱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认为如果没有了爱,生命已然失去了意义;而在藏地的传统中,对爱的概念却非常模糊、不确定,鲜少对情爱的赞美,所以由执著产生的痛苦也较小.
从小,人们受媒体的影响,在心中种下深深的、特殊的种子.等他们长大之后,它就会发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整个人生.它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无表色——一种无形无色、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色法,唯有通过人们渴望爱的言行,才可以窥视到它在人们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怜,所谓的爱只是一种虚妄、颠倒的幻觉,一种自心的执著.除此之外,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爱.
〄 爱的作用
爱的作用,有以下两点:
首先,它让人痛苦.为什么说它让人痛苦?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有人分析,“结”的右边是“吉”,左边是“丝”,吉祥一旦被丝缠裹,头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时,就叫“结” .“婚”是说见到女人头就发昏,头脑已不再清醒,不见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诸多执著之丝将其捆绑,情绪和心智受其影响,失去了辨别和取舍的能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过着,直至吉祥和快乐一去不返.
人们最初可能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憧憬的事.我到城市坐出租车,司机看见我上车,就说:“啊,你是出家人!那你很痛苦啊,你不能结婚啊!”
我在香港遭遇过,在广东遭遇过,在东北沈阳也经历同样的情景.那是1994年,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去买药,出租车司机一直问我:“你怎么不痛苦,怎么能受得了呢?!你们出家人好痛苦啊!”
买药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另一辆出租车,那个出租车的司机一看见我,又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当时想,世间人对这件事如是执著啊!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那时的景象,还在我眼前历历再现.
前不久,我遇见一位名人.他是一个佛教徒,各方面都很优秀,对佛理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但是他说,某某日是我结婚的日子,我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我很重视、很珍惜、很……
我心想,到了那天,他会不会快乐呢?但愿他能快乐.由此可见,世人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生中是最光荣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殚精竭虑.
爱的另一个作用,如佛经中所说:“增上贪欲者,不知利非利.”
贪欲炽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宝面前发的誓愿,他也会抛之脑后;世间基本的伦理道德,他也会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准则,他也会彻底改变.在爱的驱使之下,有些人如梦如醉,浑浑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
不久前,我和一位校长商谈,我问:“是不是有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因为感情问题,对学生借机发泄,行为不太合理?”
校长说:“有、有、有啊!现在的有些年轻老师一天到晚都在打电话,有时,就像发疯了一样,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学生都痛打一顿.”
学生也反映:“我们的老师这几天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
我在一家医院住院时,有一个护士心情特别恶劣.已经三天了,她的男友没有给她来电.她每天给她男朋友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即使在给我们配药时,她也在按电话号码.我们都特别担心,怕她配错了药.配完药,她过来给我们打针,打的时候,恶狠狠地,“啪”地一下扎进去.
很多人和她一样,生活在可怕的噩梦中,但是,他们无力自拔.他们不了解爱的本质.有些人即使理论上知道,但遇到对境时,还是难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人到了四五十岁,才知道所谓的爱原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并非如电影、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 爱的本质
首先,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花的图片,说:“我的花就要开了.”另一个人跟帖说:“他的花开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
“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
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
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充满了求知精神,后来结婚成家,除了人民币以外,他们已别无所求.
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
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
〄爱的对治
佛陀在《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欲,如果灭尽了贪欲,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墙已经颓倒,墙上的花纹不复存在一样.但是,要了解并运用灭除爱欲的方法,就要学习和修持前辈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
很多人对感情特别耽执,实际上你所执著的,只是对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经》、《大智度论》、《中观宝鬘论》和《入菩萨行论》等诸多经论中,对人体的构成和心灵的颠倒执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供了不净观等多种修法,来疗愈我们的痼疾.
我去泰国时,见到泰国人对尸骨修不净观.刚开始时,人们不一定有明显的感受.但如果经常对着尸骨,观想它的构成,它慢慢腐烂,终成一具白骨的过程,渐渐地,你会意识到:噢!我对他人身体的爱欲其实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这种执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通过修行不净观,许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为无常变化、痛苦不净、无有真实本质的理念.
在《中观根本慧论》等无相法门的经论中,则通过理证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并在空性的见解中安住的方法来对治贪欲等烦恼.此时,能耽执之心和所耽执的对境都无有丝毫真实、固有、无条件的自性.至此,万法展露出其缘起性空的本性.
尤其是在密法中,有许多殊胜的窍诀:或是观察心的本质,了解它犹如虚空一样,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性的真理;或是在爱欲心生起时,观察它的本体是妙观察智,是无有任何所依的智慧的妙用.一旦用尖锐的教言来观察,所谓的爱就会显露出没有些微值得贪执的本面.
有些人过去对感情特别执著,通过学习诸法无常、痛苦、不净、空性的真理后,行为与前判若两人,面对对境,可以完全无动于衷.也有个别人因为前世以来,在无数时日中,在这方面的串习相当严重,不能立即断除贪欲.但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对自心的烦恼进行观察,对所贪的对境加以剖析之后,也能将烦恼转为道用.
佛法中确实有许多熄灭烦恼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虽然也有对治烦恼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窥异性的面容,不能接触异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种戒条,是暂时的自我克制,并没有佛教那样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的修行.
无论在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位知识分子面前,如果要谈修行境界,我有点不敢说.你有没有见到过本尊啊?有没有神通神变?我只有像念《心经》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无神通、无神变、无……
但如果从佛教理论上和我辩论,我还是有一套的.如果有人举手说: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执着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论家的智慧,都无法超越佛教的真理.
我会问他,既然是正确、美好的,为什么会让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论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谁都会承认:任何一个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没有值得迷恋的地方.所谓的爱是无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虚妄颠倒,不值希求.“爱”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恶业执著、一种习气而已.
从道理上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发现:“啊!佛陀所说千真万确,只不过众生的迷惑和实执太深重了,无始以来,人们都把爱执为实有啊.”这样,他们就不会沉迷于它,不会追逐它.无始以来,有无数成就者断尽了情执,获得了自由和自在、洒脱和欢乐,抵达了心性光明的终极境界.
〄 能否有爱
有些人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此生出家为僧.比如,学院里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居士,前一段时间,她对我说: “如果不让我出家,我天天不吃饭.我父亲不同意我出家,我七天不吃饭,后来,父亲实在没办法,就同意了.现在我到了学院,你如果不同意的话,我照样不吃饭.”
我说:“如果你不吃饭,我就不同意;如果你吃饭,我就同意你出家.”
也许,她出家的因缘已经成熟,此时,谁也阻挡不了,也没有必要阻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既然按照佛教的见解,感情是颠倒,是一个错误.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拥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们要洞察它的本质,但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许的.对此,佛陀在《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尤其是在《善生经》中,详细宣说了妻子应该怎么对待丈夫,丈夫应如何善待妻子的内容,前者约有十三条,后者有五条.
《华严经》也说:“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作为居家之人,和妻子儿女一起时,不能舍弃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求证菩提之心.
所以,我们并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个特别和合、孝顺父母的佛化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大般涅槃经》说:“在家之人.常在善处.”
当今世界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国家民政部在一份资料中说,1990年时,中国离婚人口约有80万对,2010年,增至196.1万对,二十年中,翻了两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听闻轮回痛苦、寿命无常等教言后,立马与家人离婚,出家后却又很快还俗,这样轻率、不合理的行为,佛教决不会赞叹和允许.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里写道: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尊者对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
我的原则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运.你还是过一种清净的居家生活,一边学佛,一边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识.
《杂阿含经》中,有一位天子问佛陀:“什么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通财的善知识?什么人能做后世的善知识?”
佛陀回答:“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宗亲相习近, 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有个又学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让丈夫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得以解脱的人.所以,一个非常贤良、贞洁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识.在世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特别美满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爱,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圆满.
按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胃癌等癌症百分之五十的病因,源于我们心情焦虑、抑郁、急躁、怨恨等缘起.所以,家人和睦、谅解、过清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的观点.
大城市中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没有必要出家.佛陀在众多典籍中,为在家人宣说了不同层次的居士戒,让他们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过上述修行方法断除心中的贪欲,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毗奈耶经》中说,在服丧期间,由于过于哀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此时,不能开许其出家;与家人剧烈争执之后,尤为痛苦厌世,此时,也不能同意其出家.否则,时过境迁,他会重又想起世间,想起他的家人.
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提倡离欲.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2011-12-30 16:11评论(已有0条)转发(已转0次)阅读全文 0与佛住法师的聊天心得
2011-11-20 13:25
昨天中午在开福寺旁的八吉祥素菜餐厅首次见到了91年的佛住法师,别看他年纪小,可无论是笑容上、行为上以及言语上都透出智慧与谦卑,别说现在的90后呢,哪怕是80后都做不到像他如此般优秀.
佛住法师13岁出家,多次前往国外进修,懂梵文、藏文、英文以及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通晓医学、建筑等等学问,同时还是临济宗第47代传人,管理着2所寺庙.此外他还长的分外英俊噢!无论是走在街头还是在寺庙内,回头率是非常高的.这一次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回到长沙!还很客气的请我们吃饭.
下午跟随着佛住师父来到洗心禅寺,我们在大院和外院聊了一下午,在聊天的时候不少路人驻足旁听发问,都对这位年纪善小的师父赞叹不已.
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我问佛住师父,师父,你这么小却要管理2座庙宇,你不头疼么?我管理一个小公司,我就很头疼了! 师父说,成都的寺庙才和我抱怨完呢,出家师父和居士都很烦恼.可该解释的我能解释,不用解释的说那么多干嘛?别人把烦恼丢给你,你就欣然接受了? 我现在把一堆垃圾扫你脚底下,你也会避开吧,为什么会避开垃圾而不会避开烦恼呢?有事你就做,为什么要一边去做一边还接受烦恼呢?
我继续问师父,功德从何而来?拜佛诵经还是行善? 师父回答我:你念经就一定有功德了?谁说的?你能看见? 你诵经不明经文的意思,你诵经再多又有何用?有相学佛百年不如无相学佛瞬间,功德是什么?花了功夫去努力,然后用德行去感染别人,大家都赞叹你了,这就是功德,你觉得你一整天念佛有功德?我说不如你带领着大家做成了一件事,大家都对你赞叹,这才是功德.
福报是怎么来的?珍惜来的,珍惜你每一分钟,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朋友,珍惜你的每一粒粮食,珍惜你每一份工作,珍惜每一个你爱的和爱你的人,珍惜每一缕阳光和空气,这都是在积累福德.
佛住师父告诉我,做人、做生意不好、朋友少怎么办?广结善缘!如何结? 就多笑呗,别人打你你也笑,那人肯定无语也不会打你了,你看见谁都笑一笑,这简单的微笑可以瞬间打破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要多谦卑,学会做老二! 老大压力多大呢?老二多舒服,不要去攀比而是要多去发现快乐.
佛住师父还说: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是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而是站在佛菩萨角度思考.
比如一个人伤害了你,你站在他角度思考,如何思考? 不如站在佛菩萨角度,想想如果一个人伤害了佛菩萨,佛菩萨怎么对他?佛菩萨肯定不会怪他也不生他气. 那么你站在佛菩萨角度思考后,觉得佛菩萨会怎么做,你也这样做,那么你就得在学菩萨行了,这功德可就真的大呢!
当然,要换位菩萨角度思考,肯定要是要充分了解佛菩萨的思想和行为的.我身边就有很多的朋友,总我问佛菩萨会不会降罪,我说佛菩萨不是神,他们只会无条件的付出和关爱,永远永远不会降罪.什么样的人和神喜欢降罪?拥有自我执着的人和神才玩降罪,这是不圆满的,这样的人和神一样在六道轮回,说不准后世就成牲畜了.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他们不会考虑自我感受,他们内心没有自我! 更不会降罪了嘛!
可惜佛住法师过2天就要离开了,前往香港以及国外讲法,多希望还能和他聊上几句! 内心都会充满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