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使淡长评解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0:16:05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使淡长评解下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使淡长
评解下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使淡长评解下
兰花和香,不是用鼻子闻的.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
——“性定菜根香”.这,你“以后你就知道了”.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类此隽永简语,发人深思的文句,只要过目,一定会永铭于心,终身受益.不过,这卅二个字就是《菜根谭》的开场白.作者洪应明先生在此书里阐明“性定菜根香”的真义,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洪应明先生为何取这样一个书名呢?据重刻《菜根谭》的三山病夫通理先生分析,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菜,是因为它味道醇厚可口.菜味是由根生长的,所以种菜的人,都厚厚地培根.同样,要使世风醇厚,必定要调伏身心,让世人补过进德.三山病夫通理先生认为:“夫菜根,弃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菜根之香,只有性定之人才能体会到“性定菜根香”;这本书“唯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此书名为《菜根谭》,也就是因为宋人汪信民所说的“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这句话而来.他把菜之根基的菜根比喻人生的根本,“谭”通“谈”,意为人生根本的哲理之谈,故《菜根谈》之名意就是人生根本的哲理之谈.一个“咬”字,讲究的是慢慢咀嚼、细细地品味,如此,才可体会菜的真滋味,才可领悟人生的真滋味.“菜根”立题,或还有针对许多人把菜根弃而不食之行为,在实质上暗喻世间的许多人在做人之时,往往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着意在做人的根本上努力之意.从而此书名中或许还有一种纠偏扶正的意思.其实,解释更近原义的乃为“性定菜根香”,唯“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所以,此书基本上是儒家观点的处世典则,而非空门修行的艺术,故“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一说是为佛教徒戒荤而设,二说此句出自佛教格言或《金刚经》等,这都是错误的,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理解不足取.“性定菜根香”为儒家常谈,或古人所云而已.故于孔兼的题词一再说:“屏居蓬舍,乐与方以内人游,不乐与方以外人游”、“有习濂洛之说者牧之,习竺干之业者辟之,为谈天雕龙之辩者远之.”书(《菜根谭》)里也自称“吾儒”,企图站在儒家立场,兼采或消纳儒释道融为一体,心学与禅学是其核心,对人生做些指点.
洪自诚《菜根谭》“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的题旨,是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采取程、朱一系理学家黜人欲以存天理的这条路子,说:“天理路上甚宽,人欲路上甚窄”、“情欲嗜好悉机械,耳目口鼻皆桎桔”,叫人要放弃功名利禄等各种欲念,冷却人世的奔竞追逐,以保住天性,使“性定而动无不正”,长存其鸢飞鱼跃、活活泼泼的天机,这对追名逐利的现代人不啻清凉之剂.此书成为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它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劝导人应该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菜根谭》,又名《处世修养篇》,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大约生活在内忧外患渐现端倪的嘉靖明朝,其生平事迹不详.《菜根谭》的发行时间在明朝万历卅年(公元1602)左右.它流传到了清朝,先后曾有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等续书,也有重新整编的五项分类本.据分类本前三山病夫通理先生的序说,这本书是佛教徒如琳刻印的.如琳久参议席,听教于不翁老人,老人取《菜根谭》授之,并告诉他,“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可见这本书的主要传播者,是佛教人士,在清朝如此,至今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作者是一位“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其实《菜根谭》并不是作者一人的智慧,但也涵盖了作者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皆在;它所面对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芸芸众生.人们可能地位不同、学历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从中有所吸取.
明•万历年间问世的语录体著作《菜根谭》,是借解释菜根的涵义,将儒的忠恕中庸,道的无为知命以及佛教的禅定超脱融为一体,在入世出世间选取合乎情理的平衡,提供处世的进退方法,历来为世人所宝.书中解释世味如菜味,而菜味由根而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由此,“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毛泽东语);又说,“菜根,弃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性定菜根香,妙哉,妙哉!这种古典意义的解释,圆润限定着立志与清寒的关系.
人之欲,大可吞噬天地,有谁能一碟菜根足矣?在孔门弟子七十二贤里,颜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因此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所以被后人称为“亚圣”.“君子忧道不忧贫”,菜根事小,道则大矣!能否啃得下这菜根,是检验可否成就大业的基本气候.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苦难求索者的形象,理所当然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志士安贫乐道的“榜样和力量”.我们虽然未必人人都能达到如此境界,但如能在红尘里安心自在也算趋于完美了,与“性定菜根香”是同样的道理.
有一位刘居士,十年前向观世音菩萨许了个愿,如果能让他买一栋房子,他就要开始吃素.现在他不但买了一栋而且还买了两栋房子,可是他还是没有吃素,因为他认为吃素没有营养,而且也没有味道.这个问题就在他的心中产生了矛盾:“到底要不要吃素呢?如果不吃素,就对不起观世音菩萨;如果吃素的话,素菜不但没有味道,还没有营养.”一位师父就回答他:“吃素,第一是营养的问题,看看现在的维生素,多半是从植物提炼出来的,很少是从动物提炼的,这就证明素菜很有营养.另外,牛、大象、马也是吃草的,他们的力量都很大,这就证明了吃素不会没有营养.现在的医学证明,人还是要吃素,身体才会健康.第二是味道好不好的问题,其实,东西的味道不是在素菜的本身,而是在于我们的习惯.如果我们的心是很愉快的,粗茶淡饭也会变成很好的口味;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再好的菜饭,到了嘴巴也是没有一点味道.”
“如果你好几天没有吃饭了,当时很饿,这时有人请你吃一顿丰富的午餐,吃完了以后,问你吃了几个菜,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你知道不知道?”师父怕他不明白此理,接着又为他开示.
“不知道.”
“为什么呢?”
“饿的问题还没解决,哪里还知道好不好吃!”
这时我想起一位禅师的话:“世间什么东西最好吃?”
“饿!”一个“饿”字就把人间世味诠解尽矣.
是啊,人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如果我们心很清净,没有烦恼,知足常乐,那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我们这个心要净,要定,要开朗,要知足,这样才不会患得患失,才会知足常乐.那么口味、营养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了,又有慈悲心,便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整体的,是相互依存的,你若有这种观念,你看到谁都很欢喜,就是一草一木亦如此.当你的内心平静的时候,你的感受会更深入、更真实;你的胸襟会更广大;你的思绪会更顺畅、更清晰;你的意志会更坚定;你的心境会更提升;你的力量也就会更加凝聚.这就是古德所说的:“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中国人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这“菜根香”三字,为现代人已经成了怪谈.谁说有钱咬菜根、无币啃大肉不是如今奇妙的“至理”呢?熟谙世味后,尤觉菜根香,这是一练达与能达,多少锤炼和跌宕才能跋涉到达的境界,这又是另一番怡淡之心,空灵的出世就隐藏在菜根中.这种至境,世人是未得其中的合理奥义的.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如何深谙世味如菜味呢?林清玄的《清凉菩提》主题以清凉为主,作者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来阐释清凉的世间:要求得清凉自在,每个人都需具备两种基本心,一是柔软心,二是谦卑心.所谓柔软心:有欲念就会有火气,有火气就有烦恼,柔软心能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即是菩提.从烦恼到菩提的开关即是柔软心.慈悲不空,以慈悲为地,让自己心灵的双脚踩得更稳,人生更加圆满.
记得自己曾是爱浪漫的人,不喜欢在金钱的世界里延口残喘,苟且偷生.那样的日子,我会觉得腻味特重.我情愿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也没我认识的人的地方,那就是父亲在我小时侯就经常拉着我去的城市边缘,他说只有那里才有“泥土的香味”,特别是满地的油菜开花的时候:金黄的一片,一片再连着一片,和着远山,足够让父亲彻底的陶醉.我很不懂,为什么父亲喜欢闻那闷人的油菜花的香.父亲给我的回答是“以后你就知道了”.
现在已经成了那时的“以后”,而我确实是“知道了”,只有油菜花的味道才接近泥土.那么的不平凡,那么随意,又那么触动人的心深处.也许,你并不知道,但“以后你就知道了”.也许兰花和香,不是用鼻子闻的.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
读懂一部“静心沉玩,乃得其旨”的《菜根谭》,体味百味人生的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立定脚跟做人,弘一法师语).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为人处事,必须胸怀正直;与人为善,不必矫揉造作.一个人穿得朴素整洁,何必艳光照人?吃得三餐饱腹,何须山珍海味?住得防风避雨,天伦得以团圆,何须高楼大厦?行得健步如飞,何须鲜车驽马?内心不宁静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盲目地追求名利财色,而且“这山望过那山高”,比来比去始终没完没了.如果能将这攀缘的心收回来,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静.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儒家也说:“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得下来的人,生活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有义意.相反,不能向内观照、一昧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则永远活在空虚与烦恼中.
“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白居易)又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再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把自己找回.”若如此,便可以吃得安稳饭香,睡得安稳觉——“心安茅屋稳”.兰花和香,不是用鼻子闻的.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性定菜根香”.这,你“以后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