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9:05:40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三衙是宋代禁军的统兵机构.禁军,即天子禁卫军,不仅担负着保卫天子、保卫京师之责,一有征讨,则遣师出征,或屯戍外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三衙是宋代禁军的统兵机构.禁军,即天子禁卫军,不仅担负着保卫天子、保卫京师之责,一有征讨,则遣师出征,或屯戍外地.三衙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司的合称.在北宋初,禁军的统领机构只有殿前司与侍卫亲军司两司,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侍卫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从而形成与殿前司三足鼎立的禁军三衙.
三衙各有编制,互不统属.各司的统兵长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殿前司最高指挥官原为殿前都点检,因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后周殿前都点检而不复置.南宋时,提拔资历浅者担任各司的长官,称为“主管XX司公事”.
殿前司所领殿前诸班(即骑兵)、御龙诸直(即步兵),为皇帝近身卫士,直接护卫宫中的宫殿.殿前司的骑军捧日左、右四厢及步军天武左、右四厢,与侍卫亲军马军司的龙卫左、右四厢及侍卫亲军步军司神卫的左、右四厢,总称“上四军”,为三衙禁军中的精锐,负责京师及皇宫诸门之守卫,及备征戍.上四军各厢的军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吏员名目有:孔目官勾押官、押司官、开拆官、前行、后行、通引官、客司、主狱等,南宋时还增加都吏、副都吏、典史、副典史、书吏、典书、副典书、抄写等.
三衙为禁军最高统兵指挥机构,有统兵权、治兵权,但其发兵权、调兵权则归枢密院.两者互相牵制.

北宋三衙,指的是分统禁军的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分统禁军的殿前司和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成三衙.
大哥我的回答,您还满意吗?

◎枢密院与三衙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又《通考·职官考四》说:
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

全部展开

◎枢密院与三衙
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二》说:
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掌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又《通考·职官考四》说:
唐末,诸司使皆内臣领之,枢密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还设编修官,不定员。枢密院“掌兵籍,虎符”,若得皇帝的批准,有调动兵马之权。枢密使的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枢密使这一官衔在唐太宗时就设置了,但唐代的枢密使只负责管理军事情报,机密情报之类,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时还保留这个官衔。而宋代的枢密使地位抬得这么高,权力这么大,其原因是与当时国内外的阶级矛盾、政治形势有关。宋时阶级矛盾一开始就相当尖锐。北宋初年就发生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在边境,又有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形成边防的紧迫局势。内忧外患使得宋王朝需要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方能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因而,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管理这支军队,这就是宋代设立枢密院的原因。同时,枢密使的设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权力,也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所以,元丰改制后,枢密院照样保存下来。但是北宋的枢密使与中书的关系都极不正常。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说:“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宋神宗的御史滕达道也说,战守安危之所政,中书主打,枢密使主守,这样怎么能取胜呢?明确指出这种互相牵制所造成的殆误军国大政的弊端。南宋统治者接受了这一教训,为了对付经常性的对外战争,不得不实行兵政合一,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
北宋初年,仍然沿袭后周的制度,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统领全部禁军。但是赵匡胤在禁军的人事安排、组织编制和部署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调整。据《长编》卷2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一个晚上,赵匡胤把曾经帮助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请来喝酒,对他们说,自己当了皇帝后整天提心吊胆,还不如作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说,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赵匡胤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人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想不干也不行呀!石守信等人领会赵匡胤的意思,大为震惊,次日即称病,主动要求解除军职。赵匡胤答应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同他们结成儿女亲家,说这样就可以使“君臣之间,两无猜疑”,赵匡胤就把石守信等人调到外地去当节度使,脱离他们原来掌握的军队,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军权之后,提拔了一批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当禁军将领。但就是对这些人也严加控制,处处防范。
同时,赵匡胤还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这两个职务,由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军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三衙”长官都指挥使之下,各设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真宗时,废除侍卫两司的都虞候之职。南宋时,殿前司掌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并负责属下军队的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收起

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兵和厢兵的中央的机构。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殿前司全称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全称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全称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

全部展开

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兵和厢兵的中央的机构。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殿前司全称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全称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全称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

收起

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