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谋,小人谋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在此先谢谢了 仅有30财富 只有悬赏10了 不好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4:25:35
君子和而不谋,小人谋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在此先谢谢了 仅有30财富 只有悬赏10了 不好意思
君子和而不谋,小人谋而不和是什么意思
在此先谢谢了 仅有30财富 只有悬赏10了 不好意思
君子和而不谋,小人谋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在此先谢谢了 仅有30财富 只有悬赏10了 不好意思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素手 发表于 2006-5-14 20:03:32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语出张载《正蒙》大易篇第十四。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8年) 。因为他家住在横渠镇,并曾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来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原文:“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
全部展开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语出张载《正蒙》大易篇第十四。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8年) 。因为他家住在横渠镇,并曾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来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原文:“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叁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首先,有必要简述一下历史上“君子”、“大人”和“小人”概念的演变。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历史上早有定论。今人李学勤先生从帛书《易传》肯定了孔子所作的《易传》之主体结构形成应和《论语》处于差不多的年代。《周易》占断的范围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表现出一些朴素的思想。易辞中反复区分和告诫人们注意“君子”的“小人”不同,此例甚多:师上六、泰、否、大有九三、剥、遁、大壮九三、革上六以及含义隽永的姤卦等。特别是那些“小人勿用”的爻辞,更当引起占筮者的注意。恰如《系辞》云: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但综观全经,对“君子”、“大人” 和“小人”的概念在总体上是无倾向性的。
而《论语》中体现的思想却有明显的抬举君子、贬抑小人的倾向: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孔子并未否认易为卜筮之书,也曾用《周易》占过,但更重视《周易》中的德行修养。帛书《易传.要》记载了孔子对占筮所持的态度:
子赣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因此,有学者认为,帛书《易传》中除明确记载了孔子晚年研《易》的勤恳之外,还表现了孔子从《易》中深切体会人性思想的成就,更将筮书《易》变为言德之书,开辟出义理易学的新途径。但与此同时,“君子”、“大人”和“小人”概念的内涵却悄悄发生着转变。
其次,来看人格的形成与“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关系。
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社会因素;还有个人生活方式的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周易.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一阴一阳谓之道。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易有天地人三才,阴阳以贯之,在自然界曰天曰地曰寒曰暑,人类社会中则曰君人小人天子百姓。孟子作《性善》,认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王充在《论衡.本性》中说,“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中国的传统思想中,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气”。伦理道德观念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不同:禀气厚者性善,禀气薄者性恶。此乃君子与小人之别也。
尽管现今社会不应把人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但人们思想觉悟、素质水平确有高低不同。古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乐得其志,而小人乐得其事也;君子志在大道,在于顺天应时护国佑民;君子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小人有患得患失、积小恶而为之的陋习。君子为事业甘愿牺牲个人,小人为己利而宁肯毁事。故君子在具体事件上常常斗不过小人。
印度俗语: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长期的对待“小恶”、“小善”的不同态度,水滴石穿地造就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使“君子”和“小人”成为水平高低的两极。
最后,应强调对“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今用”
我想,我们今天研究易经,目的主要不是钻进故纸堆,而应特别强调“用”,即将易之精髓与当前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探讨“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意义,同样在于理解后的“今用”。
易词简约而意深,字里行间的意义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动机与结果之间并非想象的那么单一和直接。左传载,昭公十二年,南蒯欲反鲁投齐,占得《坤》之《比》,五爻动,“黄裳,元吉”。惠伯问:你要做何事?南蒯不语。惠伯曰:此卦外刚内顺,占筮虽有利,但没有忠信义三德,不能担当此爻之美意,否则要失败。后南蒯果败。还有,前些时候,曾出现贼盗先占经而后行窃的报道,这些都成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最好例证。
王夫之曰:“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然非张子之创说也。礼,筮人之问筮者曰,义与?志与?义则筮,志则否。文王、周公之彝训,垂于筮氏之官守且然,而况君子之有为有行而就天化以尽人道哉。……自愚者言之,得失易知也,吉凶难知也。”意思是说,易对一般人言能占出得失,但对君子而言,应不止于个人得失,为国家社稷着想,在大吉大凶之前而见高风亮节。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里,诸葛亮南征孟获,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诸葛亮易断天机,未尝不在战前预料了吉凶悔吝,然而他以国家为重,全然抛却自身安危。
在“无义战”的春秋末世,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必须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典》)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使着人类渴望知道宇宙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个人的命运。越是处在充满危机和不安定的氛围里,这种渴望就越强烈。慢慢地,关心国家社稷的安危,就成为历史长河中君子(大人)自觉的理性追求和行动。中国优秀先哲们“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遗传基因,一直传承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振兴中华,放眼世界”的磅礴气概。在此意义上,“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优秀而深刻的思想内涵理应继承和发扬,用以带动“小人”的转变与道德水准之提高。
《系辞》云: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学易当至此境界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