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4:51:16
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估测长度或距离,习惯用手比一比或跨步量一量.据中国

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
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

一米定义的变迁,有几次,那几次?(简洁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估测长度或距离,习惯用手比一比或跨步量一量.据中国古书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妇手为咫,人身为丈”,“举足为跬,倍跬为步,迈步为亩”.这里的寸、尺、寻、咫、丈、跬、步等,实际上就是长度计量单位.众多的单位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颁布“一法度衡石丈尺”命令和诏书后才得以统一.
  我们的祖先早在汉朝就利用自然规律建立了度量衡标准,它们在原理上与米的现代定义相近,而在时间上却比西方早约二千年,令世人惊叹不已.
  米(m)是国际单位制中表示长度的基本单位.提高米的测量准确度不仅对于物理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促进了大地测量、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和进步.
  米的最初定义是由1791年法国国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一米等于地球子午线1/4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米”来源于古希腊文,意为度量.当时认为子午线长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米及由米确定的千克和升也固定不变,从而形成一种基于自然不变的“米制”.
  1799年,根据度量子午线弧长的结果,用烧结铂制成了体现端度基准的米原器并保存在巴黎档案局,这就是最早的“档案米”(后来证明它的实际值比定义值短约0.2毫米).
  国际计量局(BIPM)据此复制了30个铂(90%)铱(10%)合金制的X型线纹基准米原器.1889年经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CIPM)批准,从中选出了一个作为国际米原器,留出数个作为工作原器,而把其余的分发给米制公约成员国作为国家基准.这时的米被定义为,国际计量局保存的国际米原器上,两端刻划的中间刻线的轴线在00C时的距离.此定义实际上是由后来第7届国际计量大会,1927年,认定的.可以说这是米定义的第一次变迁.
  国际米原器的准确度为0.1微米,即千万分之一(1×10-7).到20世纪中叶,这个准确度已无法满足精密机械制造业和计量学发展的需要.于是有人提出用原子辐射波长值取而代之的建议,因为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自然基准.不久发现新研制的氪-86低压气体放电灯,在一定条件下辐射出的橙黄光谱的真空波长值是个“定值”.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废除国际米原器,将米定义为,氪-86原子的2P10和 5d5能级之间跃过所对应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样米的准确度达到十亿分之四(4×10-9),它意味着在1000公里的长度上误差仅为4毫米.这是米定义的第二次变迁.
  几乎与此同时,一种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强(相干能力强)的激光问世,其特性优于任何已有的光源.随着稳频和伺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使激光器输出频率的稳定性和复现性提高到百亿分之一(1×10-10),而后测得的真空中光速值为299792458米/秒,其准确度也比过去提高了100倍.
  在这种背景下,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提出,米定义可以通过光速表示,并认为光速值保持不变对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光速值不再是可测的量,而是固定不变的常数,长度则可以建立在光速为常数的基础上,通过时间或频率确定.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行进路径的长度.这是米定义的第三次变迁.
  新定义的米,可以通过时间法、频率法和辐射法来复现.时间法利用光行进的时间来测量长度,主要用于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频率法利用光的频率来测量其真空波长,故在准确度方面潜力很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尚需建立激光波长基准.在辐射法方面,1993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了8种稳频激光器辐射的标准谱线频率(波长)值,作为复现米定义的国际标准.
  由于目前还没有一种光电接收器能够响应可见光频率,所以尚需分波段研制多个稳频激光器作为基准.稳频激光器辐射频率的测量准确度仍在不断改进中,比如目前常用的碘吸收633纳米氦氖稳频激光器的复现性,已在1×10-10的基础上又提高了约一个数量级.因而,在光频范围内米有可能建立频率标准,这无疑将促进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及高分辨率激光光谱学的发展.两个世纪以来米定义的变迁,既反映了科技进步对计量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反映了计量学发展对科技进步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