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被贬官的文人及其贬官历程举几个著名点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3:49:06
古代著名被贬官的文人及其贬官历程举几个著名点的例子
古代著名被贬官的文人及其贬官历程
举几个著名点的例子
古代著名被贬官的文人及其贬官历程举几个著名点的例子
王维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生平:据考证,乃开元九年(721年)状元,时年21岁.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
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法参军.当年秋天便离开京城,赴济州任.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辞去司法参军之职,离开济州.
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在长安又闲居了几年.初到长安,他即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
虽则王维劝孟浩然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死灭,或者因名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
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阙、库部即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
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
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上元元年(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后世称他为王右丞.
苏轼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
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
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
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
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柳宗元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788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
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9((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nn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开垦的荒地nn重视植树造林)====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
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穷苦)
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琵琶引》,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长恨歌》,《重赋》.”《轻肥》,《伤友》《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
刘禹锡
刘禹锡 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王昌龄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芙蓉楼送辛渐》 .